春节前一天,我在朋友圈晒了一顿自己备的丰盛早餐。“丰盛”,是对比“简单”而言,无非由通常的食品两三种,增加到四五种。心血来潮而已。但其中一种,却让朋友们“瞠目结舌”。那就是:月饼。中秋月饼。半年前的月饼。他们大呼小叫:这么长时间了,还留着?还敢吃!作者司马小萌正月十五雪打灯李文明摄资料图面对惊讶、质疑、关怀、提醒,本人淡定回复:“放心吧,在冰柜里冻得硬邦邦,不会哈喇,更不会产生黄曲霉素、PM2.5之类。”说PM2.5,是逗大家玩儿的,其实是想说,质量“无大碍”。还有句话,有点夸张,我没敢说:如果,去年正月十五买的新鲜元宵,可以保存到现在,那么,我的冰柜里可能还有一岁的元宵呢。嘿嘿,反正吹牛不上税。我爱甜食,是出了名的。餐桌上、冰箱里,总有若干糖果糕点。细想一下,有点对不起全国人民:大家都在防啊防啊防糖尿病,我还在甜啊甜啊甜甜地吃,这是要给国家卫健委添堵吗?我在北京长大,每年元宵节都会去就近的老字号“稻香村”或“稻香春”买元宵。虽然一些企业的名号,早就乱得傻傻分不清,但传统的元宵口味,年年大致相同。我首选的,是山楂馅的,酸酸甜甜很可口;其次是黑芝麻馅和巧克力馅的。民间有此一说: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天,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是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是正月十五,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注意到没?山楂馅的!如果此传说不是演义,那么,一不留神儿,我就有了“历史传承”。哈。“元宵”,是现在我国北方的叫法;而在南方,人们通常称为“汤圆”。俗话说“北滚元宵,南包汤圆”,元宵和汤圆,不仅制作原料和加工工艺有所不同,口味也不一样。元宵煮的时间长,要10分钟以上;汤圆煮的时间短,3至5分钟就好了。我喜欢馅心硬得像麻将牌,然后在干糯米粉里滚啊滚啊做成的元宵;也喜欢外皮是湿糯米粉团、馅心软得和包子馅差不多的汤圆。还有,把珍珠大小的糯米粉团直接煮在醪糟里,也特别香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不瞒你说,我多少有些傲娇:看看身边一些同志,由于身体关系,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可怜兮兮的。而我,除了不吃辣,没啥忌口,吃嘛嘛香,属于“特别好养活”、“特别易快活”之类。到目前为止,俺各项指标基本正常,这要感谢爹妈给的基因不错。以后有机会,再隆重发布给爹妈的感谢函,今天先兀自得瑟。但是,话又说回来,我是个有自觉性的公民,不会让亲友担心,更不能给国家添乱。爱吃,也不能多吃,三岁小孩都懂。元宵属于高糖高热量食物,一般吃上三五个足矣。再多,腻死了,胃也受不了。就拿俺家冰柜里的月饼来说,不过存了四五个,偶尔吃着玩儿的,没有构成“重大隐患”,大家放心。至于新鲜元宵,那可是存不住的,超过两天,一下锅,白白的糯米面就变成粉红色的,明明白白告诉你:不好啦!再者,没病,咱也得防着点。人体零件成千上万,谁知哪个会“掉链子”。迷信一点,人算不如天算;实际一点,很多病是吃出来的。能吃,你就吃一点,适可而止;不能吃,眼巴巴看别人吃,也算“视觉盛宴”。哦,现在早就有咸味的元宵了,无疑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好吃不好吃另说着,不过,糯米面难消化,你懂的。“无知者无畏”,说起来很豪迈,做起来很悲催。节日里与吃货共勉。(原标题:元宵也傲娇)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