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咬了口和果子嗯,是杭州豆沙馒头的味儿澎 [复制链接]

1#
<

原创alka风味星球

东京市郊的高尾山以枫叶闻名,但我起个大早踏进人挤人的上山队伍,却还有别的意图。

在山脚下一间馒头铺,由一片薄纸包着的小馒头被递出柜台,在寒风中直冒热气,样子叫人怜爱。

*作者供图

回绝了老板好心提供的包装袋,我和朋友俩人坐在门口就吃起来。

雪白的面皮咬开一小口,酥软的豆沙就仿佛要溢出来,和那种流水线豆沙馅的绛红不同,这里的馅心是新鲜的淡玫瑰色,一些尚未被彻底搅碎的红豆皮混在其中,是完成层次感的点睛之笔。

差不多这样的内馅

*livejapan

同行的上海小囡激动得直点头:“这个味道才对嘛!”

因为茶点的存在,漂在岛国的包邮区胃确实减少了许多乡愁。

绍兴人周作人在北京生活时曾经吐槽“以茶食而论不曾吃过什么有滋味的东西”,这境况在日本就好得多了,馋虫上脑对青团、汤圆、细沙馒头想念得不行时,出趟门就能找到大福、团子、铜锣烧解馋。

夹着红豆馅的铜锣烧随时可以解馋

*《澄沙之味》

对于江浙人的点心胃,多少有办法满足。毕竟南方的点心师傅在京城开稻香村只是百余年前的事,而唐宋的茶点自登陆此地以来,避免了外族打扰,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长到了今天。

现在奈良还有一座神社,里面供奉着一位“菓祖师”,每年全国的和果子业界人士都会聚集此地祭祀祈福。

奈良林神社的馒头祭祀仪式

*朝日新闻

而这位受供奉“日本馒头祖师爷”林净因,就是正经的浙江杭州人士。他的祖上是北宋和陶渊明齐名的隐士诗人林逋,常年隐居西湖湖畔,留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佳话。

杭州也有一块林净因碑

*华丽志

出身如此家庭的林净因,也许是在蒙元统治下过得不如意,随在中国修行的日本禅师一起移居到了奈良。

为了吃素的僧人们,他用红豆熬成细沙代替故乡馒头的荤馅,带着来自江南人天生的细致,他又向豆沙中投入一点盐巴,不让甘甜生腻,使味道更有层次。

这样的馒头一出笼,不光修行之人为之倾心,全城的百姓都赞叹不绝,林氏的馒头名声越传越远,就此立下日式馒头的一大派系“塩瀬”。

开业了年的馒头铺

*华丽志

因为日本小麦种植稀少,林氏的后代用本地产的山药与米粉混合代替面粉,又开发出前无古人的“山药面皮”,过程中不加任何水,仅靠新鲜山药内部的水分和面,一年四季山药的水分各有不同,于是馒头的面皮也会随之有细微的变化。

如今人们还可以轻松在东京商场的食品柜台买到这只传了六百多年的馒头。

盐濑馒头个头很小,皮薄馅多

*instagram

林氏是浙江人,而说到浙江,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东瀛来的“留学僧”。

南宋末年,一艘海船停靠在宁波港口,船上坐着来自京都的小和尚道元,小和尚出家已经十年,却始终无法参透佛法,师傅说“真正的佛法都在大宋”,他决定亲自去看看。

道元和尚的画像

*谷歌

那时他还不知道,后来被他带回去的曹宗洞禅法,将会成为日本最主要的佛教流派。而宁波庙里的老僧对他讲的:“吃饭也是修禅”这一道理,最后还“顺便”成了和食料理的原点。

当时日本国内的寺庙专注于苦修,僧人一天只吃一餐,对食物也几乎不作调味。而在天童寺香积厨(厨房)的灶台前,道元看到老僧即便是对出家人的粗茶淡饭也要根据时节搭配,悉心烹制。最大程度发挥每样食材的天然原味,以示对生灵的尊重。

如今日本寺庙的斋饭简约而丰富

*搜狐

日常即修行,留学的四年时间里,道元同时潜心研究大宋斋饭的料理哲学,并从中总结了“三德六味”:“轻软、洁净、正统”。今天在我们看来怀石料理那种不明觉厉的仙风道骨,都可以往回追溯到这四个字。

怀石料理就秉承着这种禅意

*instagram

如果说林氏的杭州馒头是和果子史上的里程碑,那么道元禅师从宁波带回日本的美味哲学,则建立整个和食体系的世界观。说到这想必你也发现了,绕来绕去怎么都没出得了大浙江。

没错,和食哲学看大宋,大宋美食看浙江。

赵氏皇室携家带口南下建都临安,即杭州,这里南北通达的地理优势,加上南宋小朝廷沉溺享乐带动社会风气,首都商贾繁荣,歌舞升平,特别是在吃这方面,北方悠久的饮食文化撞上物产丰饶的吴越之地,南料北烹,料理技术得以空前发展。

宋朝时期的临安,一幅繁荣昌茂的景象

*中国国家地理

另一边,南宋也是佛教传播最兴盛的时代,临安别名“东南佛国”,城内城外寺院加起来有四百八十多所。僧侣食素影响文人居士,市井之中念经吃斋也成为老百姓的日常。

碰上正好杭州市郊蔬菜丰富,当时《梦梁录》上记载的杭人常吃蔬菜就有40多种。天时地利人和,可谓斋饭的黄金年代。

大唐传去东瀛的都还只是馍馍之类的粗放食物,《妖猫传》里的空海和尚对料理似乎也没过多兴致。而反观从宁波港进入大宋的日本留学僧们,大到抹茶、点心、豆腐,小到酱油、味噌、芝麻油,取经之余都不忘带点土特产回去,转眼似乎人人成了半个美食家。

《宫乐图》描绘了唐代宮廷的茶席,

抹茶在那时特别盛行

*谷歌

现在日本超市里还能买到一种带黄豆颗粒的“径山寺味噌”,号称最古老的味噌,由大豆、菜瓜、生姜、茄子一起腌渍,盐味轻柔,咸鲜适口,可以直接拿来下饭。而里面“径山寺”,也是在杭州。

颗粒感很强的径山寺味噌

*谷歌

杭州南山路上的净慈寺边上有个不起眼的小门,一块“供应素食”小牌子挂在门口,进进出出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刚炸出来的素鹅堆在不锈钢托盘里金黄油润,来的人为的都是它。

类似这样的环境

*微博

hkzjx

城里素鹅多得是,但只有本地人才会告诉你刚出锅的热素鹅是另一个境界,外层酥脆内层软嫩,一条7块钱,就能渡走肚里一天的馋虫贪念。懂行的都要问好师傅是不是刚炸出来的,如果不是,可以等没关系。

一份素鹅,一份素面,是很多人来此地的选择

*微博

hkzjx

不枉名声在外,杭州确实是一个连寺庙都有招牌菜的地方。法净寺的青团、法喜寺5块钱一顿管饱的斋饭。

外地人都知道灵隐寺的腊八粥有名,但其实院内翠微园餐厅光做一碗素面,就有罗汉面、福禄面、长寿面、如意面可选,老客人最认的罗汉面里荟萃草菇、香菇、蘑菇,配上唇齿留香的酥鸡翅,明明是素面,却做得油亮油亮让人垂涎。

汇聚了各种菌类的罗汉面

*大众点评

逛寺庙都能逛出一个米其林指南,这是大概是只有老杭州才知道的打开方式了。

最近蔡澜先生在微博上发了一文,说自己去日本读书前母亲和他讲:“至少他们吃的也是白米饭,你去我放心。”

食物的诞生、迁徙、演化不比一本《进化论》更容易,但与其追究起源和意义,不如安生吃饱眼下这一顿,毕竟吃饭是这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像那位宁波老僧说的,吃好饭也是修行。

*《请回答》

作者:alka

排版:风味君

头图:微博

王光光光光光光、instagram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