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医院胃肠、腹壁及疝外科主治医师李英儒
豪哥正在诊室里认真的给病人看病,突然另一个病人拿着胃镜报告单闯了进来,紧张的问:“医生能不能帮我看看,我会不会得胃癌?我会不会死?”这已经是今天早上的第五位不速之客了,对于这种不尊重别人,干扰正常医疗工作的行为,豪哥自然不客气的把他轰了出去。但针对胃镜检查结果是“慢性胃炎”,会不会转变成胃癌这个问题,豪哥今天有必要科普下。
慢性胃炎的类型
慢性胃炎主要分为三大类型,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以及特殊类型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也叫慢性浅表性胃炎,通俗来讲即胃黏膜外观还算正常,还没有发生萎缩。而萎缩性胃炎,顾名思义,就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很多病友一看到这个名词又非常惶恐,唯恐马上就会发生癌变。其实,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是伴随机体老化退行的部分改变。
通常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伴随出现的还有“两兄弟”——“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前者是指胃里面长出了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后者则是用来衡量前者严重程度的病理学名词,这两者均被认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加重、更接近于癌变的信号,此时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监测和干预。当然,胃炎是否“萎缩”、是否出现了“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这些都不是B超、X光检查等非介入手段能诊断出来的,单纯靠胃镜下肉眼去看也不能看出来,需要胃镜钳取一小块组织去化验才能得出被认为是“金标准”的结论。
幽门螺杆菌,罪魁祸首?
导致胃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各种化学性的(如酒精、浓茶、辣椒及药物等)、物理性的(如过热、过冷、过酸、过碱的食物等)、以及感染性的(如各种细菌、*素等)因素。而其中,因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而一举成名、被公众所认识的明星级细菌——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主要病因。有研究称,约半数胃癌检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之高,有调查表明,国人约60%感染该菌。幽门螺旋杆菌多在儿童时期感染,感染后大多发展为慢性胃炎,10%~15%发生消化性溃疡,仅小于1%发展为胃癌。
从胃炎到胃癌到底有多远?
很多人看到这,多少还是有些云里雾里,相信很多人最想问的一个问题还是:从胃炎到胃癌到底还有多远?要回答这个问题,豪哥还是要先从胃癌的病因谈起。或许此时有些急性子的读者都恨不得要指着豪哥的鼻子说:“你就告诉老子胃癌的病因就是胃炎就得了”。然而很抱歉,上述这个说法并不能成立。和任何恶性肿瘤一样,胃癌的致病因素目前仍不能明确,除了前面所提过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还包括很多家族遗传、环境、饮食、心理等因素,如长期食用薰烤、盐腌食品,以及吸烟等等。因此,癌变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共同结果,胃炎到胃癌其实还很遥远。
正确对待胃炎的方式
有些媒体、文章也许会告诉读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可达1%”。对于1%这个冷冰冰的数字,有人可能会惶恐担心,以致出现失眠、焦虑、甚至自杀;有人则不当回事,认为这1%怎么也不会轮到自己,不好好“养胃”,照样山吃海喝薰烤、盐腌食品,胃已经痛得难受了打死也不去做个胃镜检查。
这两种都是极端,正确的做法:对胃炎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心态,摒弃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好好养胃,如受到胃病问题的困扰——如慢性胃炎患者是否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该如何定期复查胃镜等,则应向胃肠专科、消化科的医生寻找正确的解答。
医生简介
李英儒
医院胃肠、腹壁及疝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医促会科普分会疝外科健康促进学组青年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疝和腹壁外科分会秘书。擅长胃肠肿瘤的规范治疗,尤其腹腔镜胃肠癌根治手术、胃肠间质瘤手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等。出诊时间:逢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咨询医生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