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9/5608569.html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吴某,女,47岁。
初诊:年3月9日。
病史:患胃病30余年,近3个月加剧,纳呆消瘦,间歇性呕吐,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诊断: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胃下垂。经治疗未见好转。入本院后经补液、解痉止痛、镇静、消炎等治疗,呕吐止,继以助消化药后渐好转,能进半流质食物,但每日进食只一两左右,故体重仍在下降,几个月来共减重12kg。于3月9日来诊。
诊查:诊见面色*滞少华,唇黯,舌黯嫩、齿印、舌边有瘀点瘀斑,苔剥近于光苔,只于舌根部尚有疏落之腐苔,脉左弦细,右虚寸弱尺更弱,低热,大便7天未行,背部夹脊有多处压痛点。
辨证:此乃气阴大虚,胃失煦养,血失鼓动,瘀阻脉络之候。
治法:治宜补气健脾和胃,养阴救津,佐以活血通络,兼退虚热。
处方:太子参24g,茯苓12g,山药12g,石斛9g,小环钗9g,丹参12g,鳖甲30g(先煎),麦芽18g,甘草5g。另:参须9g,每周炖服1次。7剂。
二诊:3月15日。低热退,精神较好,食量稍增,惟大便尚秘结难排,面色由*滞转稍有润泽,唇黯,舌嫩色黯,苔薄白(中根部),舌边见瘀斑,脉右细弱,左细而弦,稍滑缓。病有起色,治守前法,于前方中加白术9g,火麻仁18g,另炖服参须9g,每5天1次。
三诊:3月22日。又见低热,开始有饥饿感,大便仍靠开塞露始能排出。舌嫩胖色黯,舌边有瘀斑,苔薄白润,脉缓细弱,右稍弦。
处方:太子参30g,茯苓12g,山药18g,石斛18g,小环钗9g,丹参15g,鳖甲30g(先煎),麦芽18g,百合15g,甘草4.5g。另:炖服参须9g,每4天1次。7剂。
四诊:3月29日。头痛头晕,月经来潮已3天,翌日将净;胃纳转佳,每餐能尽半两米饭;唇黯稍淡,舌黯嫩,瘀斑稍减少;苔薄白,尖部少苔;脉细数,右稍弦。照上方加百合24g、炙甘草6g,去丹参(因月事未完),并嘱从第4剂起加丹参18g,百合加至30g,连服10剂。仍4天炖服参须9g1次。
五诊:4月12日。体重比入院后最低时(41kg)增加3kg多,有饥饿感,面色转好,面部较前饱满。舌黯,白苔复长,舌边瘀斑减少,脉细稍弦。
处方:太子参30g,茯苓12g,山药18g,小环钗18g,龟板30g(先煎),百合30g,素馨花6g,麦芽30g,丹参18g,大枣4枚,炙甘草6g,7剂。
六诊:4月18日。病况继续好转,4月15日做纤维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溃疡(已非萎缩性胃炎)。活检亦为慢性炎症细胞。舌质淡黯,苔薄白(全舌有苔),舌边瘀斑缩小,脉缓稍弦。
处方:照上方小环钗改为15g,百合24g,丹参15g。共服半个月。
七诊:5月3日。患者自觉良好,每天可食3~4两米饭,面色转润,颧部仍黯。唇淡,舌质淡嫩,有瘀斑,但色变浅,苔薄白,脉左细右稍弦。
处方:太子参30g,*芪15g,茯苓12g,白术9g,山药18g,龟板30g(先煎),小环钗12g,丹参15g,麦芽30g,大枣4枚,甘草5g。
病者带药出院,继续到杭州疗养半年后恢复工作。追踪观察7年余,未见反复。
按语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余认为萎缩性胃炎实为本虚标实的虚损病。本病之虚,主要为脾胃亏虚,脾亏虚于阳气,胃亏虚于阴液,此为病发的前提和本质。其病机的成因则多由烦劳紧张,思虑过度,暗耗阳气,损伤阴液;亦有因长期饮食失节,缺少调养,致使后天损伤;亦可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大病失调所致。本病之实,多为虚损之后所继发,脾气亏虚,血失鼓动,血滞成瘀阻络,此为一;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停聚,此为二;瘀阻湿郁加之阴液亏损,则易引致虚火妄动,此为三。在治法上,补脾气,养胃阴,是治疗之根本。但标实不除,不能很好地固本,所以活络祛瘀,除湿化痰,清退虚热,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措施。
上述病例,胃病30余年,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所谓劳倦伤脾是造成脾胃虚损的病因;纳呆,消瘦,体重下降,面色*滞,唇黯,舌淡嫩,齿印,脉虚弱,胃下垂,是脾脏阳气亏虚的证候;舌苔光剥,呕吐,脉细,是胃之阴津亏损已甚的外候;胃脘疼痛,上腹及背部夹脊压痛,舌边见瘀斑,是脉络瘀阻的见证;低热,大便秘结,脉弦,乃阴虚夹有虚热之故。处方用太子参、茯苓、山药、麦芽、参须、甘草以培补脾胃,健运其气;用石斛、小环钗、山药急救已伤之胃阴;用丹参、鳖甲益阴活络、通脉祛瘀兼清虚热。本证以虚损为本,瘀热为标,故遣方用药以培元气救阴津为主,祛瘀清热为辅,方与证合,故能建功。
此病是伤于后天,消化吸收之功能甚差,故培补不能急于求成,骤投大温大补之厚剂,不然只能滞其胃气,灼其胃阴;救护胃阴亦不能过于滋腻,以免壅阻脾脏阳气的恢复;活络祛瘀要防破血太过,清退虚热要防伤阳。笔者认为:治疗本病时,培元宜用太子参、山药、茯苓、炙甘草等,虽补力不及*参、*芪,但不会滞气助火,再反佐以麦芽使之易于受纳,这对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阴已伤的本病患者是恰到好处的。余在使用参须时是颇有考虑的,脾胃大虚,不求助参力不行,故选用补力稍缓之参须,并根据脾胃渐复的情况逐渐加密投药次数,不图急功,俟其胃阴渐复元后再用*芪。至于救胃阴,特别是舌苔光剥者,石斛、小环钗、山药最为相宜;活络通瘀,清降虚热,丹参配鳖甲较为妥贴;至于化湿浊,宜选用药性较平和之扁豆、茯苓、鸡蛋花、麦芽等,切忌用温燥之品,因为易伤元气与胃阴,胃阴不复,病机不转,则犯虚虚之弊。
患病日久,“穷必及肾”,损及他脏,脾胃属土,肝属木,脾虚往往肝气乘之,故治疗时不能忽视与肝肾肺的关系,于适当之时加调养肝肺肾之品。本病例在治疗中曾用素馨花、龟板、百合等品,就是根据这一思想。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邓铁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
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