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汤见于《伤寒论》第条,是脾胃病常用经方之一。《伤寒论》教材将其*连汤证归为太阳病变证,定为上热下寒证。认为其病位涉及胸膈、胃肠,将“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作为病机,即上热下寒,以“腹中痛,欲呕吐”为审证要点,其方即半夏泻心汤去*芩加桂枝。
伤寒条文原文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连汤主之。
*连汤方:
*连甘草,炙干姜桂枝去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解析
这一条是讲阳明热而未实的脉证治法。
这一条注意两个“有”字,“胸中有热”的“有”,“胃中有邪气”的“有”。有者,就是原来就有的意思。“胸中有热”是上热;“胃中有邪气”是胃里、中焦有邪气。
什么邪气?这里指寒邪之气。就是上边有热,中焦还有寒,这样一个病理反映到证候上来,胃里有寒,所以肚子就疼痛;胸中有热,就是“欲呕吐者”,总想着要呕吐,但是又吐不出来,所以加个“欲呕吐”,这是上热而中寒。上热而中寒,这也是一个阴阳升降不利的关系。胸中之热不能下行,所以热在上而寒在中,凡是这样的寒热错杂之证都和阴阳的升降有关系。
《伤寒论》—*连汤
*连的用量《伤寒论》用*连共12方,除乌梅丸用16两外,其余方*连用量为1两6方,即5个泻心汤与陷胸汤;3两4方,即葛根芩连汤、干姜*芩*连人参汤、*连汤与白头翁汤;4两1方,即*连阿胶汤。可以看出,*连用于泻心消痞或清泻胸脘痰热多用1两,配伍*芩、干姜与半夏。用于清心除烦之不得眠,*连则用4两,配*芩、白芍。*连应用3两的方证中葛根芩连汤证、干姜*芩*连人参汤证、白头翁汤证与*连汤证,均以下利、呕吐为主症。由此可以看出,*连治痞用量为1两,治呕、利多加至3两,以寒热相伍为基本原则。本方以*连命名,重用至3两,既是与姜、桂寒热相伍,更是以*连之苦寒清降“胸中热”。
干姜、桂枝、半夏与人参的应用寒热配伍是仲景治疗中焦病变常用配伍。其中与*连相伍主要有*连配干姜、*连配半夏、*连配桂枝。成无己认为“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连汤,升降阴阳之气。”释*连汤为“上热者,泻之以苦,*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阴。”
《伤寒论》—*连汤
*连汤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检索中医知网,发现近十年*连汤临床研究多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嗳气、口腔溃疡,*连汤加味对胃癌患者胃脘灼热、大便粘滞、口苦口臭、腹痛腹胀等症状有非常显著的治疗作用。基于*连半夏之辛开苦降,清热化痰安神(*连温胆汤方义),*连桂枝相伍有交泰丸之意,*连汤对于兼有失眠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有良效。另外*连汤也可用于乙肝肝胃不和证以及腹型过敏性紫癜,其临床应用指征均为寒热错杂。研究发现*连汤能够有效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程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
[1]杨学,孔祥亮.*连汤方证探微[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44(1):45-48.
我们是医学道路上的一粒粒碎石
携手共筑您的健康之路??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编辑:吴琪琪
校对:关明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