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约占全部胃炎的12.3%,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诊断较为困难,尚无"金标准"可寻,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后主要表现为胃胀、恶心呕吐、胃痛、胃食管反流、胃出血等症状,其病程长、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其生活质量。谢晶日教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肝胆疏泄失调是其基本病机,气机郁滞贯穿始终并影响疾病转归。其病位虽在肝胃,但与五脏相关,治以疏肝健脾,清胃化湿,和中降逆,五脏并调。现将吾师谢晶日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总结如下:
王某,女,35岁,年10月24日初诊。主诉:胃脘胀闷伴反酸烧心反复发作一年,加重半月余。患者1年前饮食不节后出现反酸烧心,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粘膜慢性炎性病变,具体治疗过程不详。半个月前出现反酸烧心加重,口干口苦,大便秘结,3-4天一行,食欲可,寐差,面色少华,形体适中。年10月20日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行电子胃镜:胆汁反流性胃炎,未用药治疗,近来加重,遂来我院就医。舌脉:舌质暗红,苔*腻,脉沉。
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吞酸——肝胃郁热夹湿证。治法:疏肝健脾,清胃化湿,降逆抑酸。治以胃病一号方加减,15剂水煎服,日两次,早晚饭后温服。嘱患者在服药期间慎起居,避风寒,饮食清淡,忌生冷、坚硬、油腻,腥辣食物,保持情绪乐观稳定。二诊:患者自觉胃脘胀痛减轻,但仍存在,反酸烧心有所缓解,舌质紫暗,体略胖,苔*腻,脉弦滑。原方基础上加以清热化湿之品,15剂水煎服,日两次,早晚饭后温服。三诊:患者自述胃脘胀闷明显缓解,反酸烧心症状无,但仍食欲不振,纳少,二便可,舌质暗红,*白腻苔,脉弦滑。上方加以消导化食之品,继服14剂,日两次,早晚饭后温服。后按此方加减继续治疗3月余,诸症皆除,随访该患者至今,未曾复发。
按语:该患中医诊断为吐酸,肝胃郁热夹湿证,西医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我国古代文献中尚未见有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名,但在其中多可见类似反酸、烧心、嗳气、胸痛、腹胀、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描述,如如明.唐守元《医林绳墨》云:"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致咽噓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也,自若吞酸之状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诸病源候论.噫醋候》中有;"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疲,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这些描述可与本病的临床表现相应,故可将此病归于“吐酸”、“食管瘅”、“胃痛”、“痞满”、“梅核气”“反胃”等病范畴。值得注意的是,胆汁反流性胃炎表现复杂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均有“酸”的表现,故本病与吐酸、吞酸更相符合。本病病位在胃,发病关键在于情志不畅、肝气犯胃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结合其病因病机以疏肝健脾,清胃化湿,降逆抑酸为原则。治疗以胃病一号加减,疏肝健脾,清胃化湿,以白术等健脾理气,以左金丸抑酸清热,以兼以利胆通腑、清热利湿、消食导滞。
近年来,本病在亚太地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单纯西药治疗易于复发。谢师在临床中强调中西相参,详析病机,慎立治法,准确辨证,精当用药,对本病疗效颇佳。此外,谢师强调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限制饮酒和戒烟;减少或避免进食可能增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食物,如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浓茶以及患者个人经历中认为与反流症状加重有关的食物;避免过饱、餐后仰卧和睡前进食;不穿紧身衣服;肥胖者减肥等,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