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也提示了春天的来到,在这期《健康生活》节目中,我医院脾胃肝病科姜莉云主任医师给我们说说——季节交替如何养生。
姜莉云,博士、主任医师。医院脾胃肝病科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府“万人计划”名医专项人才、享受云南省*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健康春城,最美医者”、昆明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云南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擅长: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泄泻、便秘)、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病,月经不调、小儿疳积、口疮、慢性咳嗽、心悸、失眠等。
惊蛰这个季节,要怎么照顾好自己?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些什么呢?
姜莉云:冬春交际的饮食养生要注意“三多三少”,“三多”包括:1.多喝水。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平时多喝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可降低*物对肝脏的损害。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而适量饮茶,还可提神解困,如茉莉花茶。2.适当多吃温热健脾食物。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惊蛰时天气虽然有所转暖,但余寒未清,在饮食上宜多吃些温热的食物以壮阳御寒,如韭菜、洋葱、大蒜、魔芋、香菜、生姜、葱等,这些食物性甘味辛,不仅可祛风散寒,而且能抑制春季病菌的滋生。3.惊蛰时还应遵循这个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
“三少”包括:1.少吃酸性食物。中医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如山楂等),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能伤害脾胃之气。2.少吃油腻刺激食物。到春天应转变为清温平淡,宜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吃了以后容易产生饱腹感和疲劳现象。3.少吃寒凉食物。寒凉的食物一年四季都要尽量少吃,比如:冰淇淋、冷饮等,否则寒气会聚集在体内,导致脾虚,带来一系列不适症状。此外,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春季是阳气升发之时候,一些慢性疾病在这个时期极易复发,如哮喘、高血压、关节炎等。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话怎么理解呢?
姜莉云: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气过旺可伤及脾阳,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健脾的食物要吃哪些?
姜莉云:这些食物包括小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板栗等。另外可以多食蔬菜对健康有益,人们经过冬季之后,大多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春季人们常发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和某些皮肤病等,因此要多吃点应季的新鲜蔬菜,如春笋、香椿叶、豌豆苗、菠菜、菜花等,以便营养均衡,身体健康。
从中医的角度,春季哪些运动更适合我们呢?
姜莉云:惊蛰过后,自然界呈现复苏之势,人也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但身体各脏器的功能都还未恢复到最佳状态,特别是关节和肌肉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舒展,因此此时不宜进行激烈的运动,这个季节我们可以选择走路、慢跑、太极拳等比较和缓的运动方式。另外,放风筝也是特别适合在春天里进行的一种运动,大家不妨一试。到旷野郊外去放放风筝,促进新陈代谢,使机体顺应自然界阳气生发很不错。
皮肤干燥、肝火旺、容易发脾气,跟季节交替有关吗?
姜莉云:我们的肝脏是春季的升发之性,所以我强调季节更替养生的重要性了,因为惊蜇时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容易发生肝火偏盛。尤其是中老年人,易发怒,易发眩晕、中风等疾病。年轻一点的呢,则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如果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则易出现长痤疮、怕热出汗等症状。因此,惊蜇时要重视情志养生,力戒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的方法使怒气消除,切忌妄动肝火。
惊蛰后天气逐渐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因此,惊蛰时人们还不可急于换上春装,尤其是老年人,注意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进入惊蛰以后,随着天气转暖,人们时常会感到困倦无力、昏昏欲睡,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春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惊蜇时人们应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帝内经》说:春天晚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中医的子午流注中讲到:肝胆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最兴盛,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此刻肝脏的解*作用也达到了最高峰。且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肝”,因此人此时也应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休息来调肝养肝。平日避免过劳,及时休息补充体能,让肝脏能充分调节气血,以消除疲劳之感。养肝还需讲究睡姿,睡时应“卧如弓”,以右侧卧位为主。除此之外,春天早晚要梳头,中医认为梳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早晚各梳50次以上,可以消除大脑疲劳,使大脑恢复清醒状态,消除“春困”。
节气更替,应该如何防疫呢?
姜莉云: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所以,我们还是不能放松警惕,还是应该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遵守疫情防控原则。
常说的“春捂秋冻”到底有没有依据?要怎么做呢?
姜莉云:“春捂秋冻”的意思是说:“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也就是说春天要慢一点脱棉衣,秋天则不要过早穿棉衣,民间还有句俗语:“打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冷天气”,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所以春时人体肌表虽对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其次,我们在“春捂”时主要注意脚和背的保暖。
END
(全文完)
(来源: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云南新闻广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