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营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什么病看完你 [复制链接]

1#
现代人不是很注重饮食问题,或多或少的人都会有一点浅表性胃炎,事实上,有浅表性胃炎的人群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很少感受到身体不适的,只有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一些人会出现消化不良、嗳气、腹部隐痛、恶心反酸等症状。通常身体出现这种症状时,极大可能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了。有的人就会纳闷了,这个浅表性胃炎严重吗?是怎么得来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目前按照炎性细胞浸润黏膜黏膜层的深浅程度,来划分为轻、中、重三度。凡浸润黏膜浅层1/3者为轻度,1/3者为中度,超过黏膜层2/3者为重度。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浅表性胃炎都只是发生在胃黏膜的表层,并未伤及深层。因此,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多能痊愈。但是如果不放在心上随意妄为,疏于治疗病情会导致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为萎缩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怎么产生的?

1.细菌、病*及*素

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浅表性胃炎。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齿槽溢脓、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细菌或其*素的长期吞食,可反复刺激胃黏膜而引起浅表性胃炎。经发现90%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胃内有慢性炎症改变。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某些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也会导致胃炎。

2.饮食不当

浅表性胃炎本质上是胃粘膜损伤。所以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胃病的重要原因。如今快节奏的社会,大多数人都不怎么注意饮食习惯。长期喝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重油腻、暴饮暴食、不吃早餐、进食过快等都可能造成胃粘膜损伤,进而导致胃炎。

3.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经胃镜发现或证实胆汁反流是引起浅表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手术后十二指肠液或胆汁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向弥散至黏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导致浅表性胃炎。

4.药物

某些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皮质激素、洋地*、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5.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静脉高压时,使胃长期处于瘀血和缺氧状态,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细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黏膜炎性损害。慢性肾衰竭时,尿素从胃肠道排出增多,经细菌或肠道水解酶作用产生碳酸铵和氨,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性损害,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6.心理因素

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人在承受着内在外在的双重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忧虑或抑郁状态,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情绪的影响或导致胃黏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造成胃黏膜血流量减少,破坏胃黏膜屏障作用,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平常大家会说的“气都气饱了”,就是这个道理。

当出现症状时,应该怎么缓解?

1.药物治疗

浅表性胃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主张无症状者勿需治疗,有症状者可根据有关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给予合理用药。2.益生菌当胃肠道产生炎症时,说明胃肠道的菌群失调了,有害菌占上风,在胃肠道释放*素危害黏膜层,这时候需要补充有益菌来与之制衡。益生菌中的双歧活菌进入胃肠道后,增加内在有益菌的数量,从而抑制有害菌,当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黏膜层会慢慢修复直至建立生物防护屏障,防止有害菌的入侵,这时胃肠道的功能就会逐渐修复,症状会随之减轻直至消失。同时益生菌对于帮助除掉胃幽门螺旋杆菌有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益生菌对胃炎的作用良好,就会减少药物的用量,减轻肝脏的*性和负担。每日补充益生菌,能改善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免疫力。

浅表性胃炎患者饮食平时饮食要规律,禁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戒烟酒,饮食以清淡和易消化为主,可以多吃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微量元素要合理搭配,适当补充益生菌来调理肠胃。要注意生活的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多和朋友交流沟通,保持身心愉快都是非常重要的。平时按照这些建议调理,浅表性胃炎一般都会慢慢好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如果当症状迟迟未得缓解甚至有加重的情况发生时,医院就诊!

营养干预方案:修复胃粘膜、修复激活细胞、改善道菌群

芦荟、花粉、蜂皇浆、vc、矿物质等

大豆低聚肽、乳清蛋白、螺旋藻、南瓜粉等

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等

鹏程快信

知道做什么,为什么而做

识别图中

分享 转发
TOP
2#

俗话说“十胃九病”,看似有点夸张,但也形象的说明了胃病的普遍性。

有调查显示,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其中慢性胃炎发病率为30%。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人觉得胃炎是小病,根本就不加以重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当患了慢性胃炎之后,如果久拖不治,可能会导致胃溃疡、胃癌等。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常见的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慢性过程。

从病理学的角度看,主要特征是炎症、萎缩、肠化。

引发慢性胃炎的原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2、刺激性物质

长期饮烈性酒、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物质,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3、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4、环境变化

如环境改变,气候变化,人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经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不协调,产生胃炎。

5、长期精神紧张

心情不好、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这些不良的情绪会导致机体处于情绪应激状态,这种应激也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个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

胃炎究竟是如何发展成为胃癌的?我们又该从哪里入手阻止癌变进展呢?

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

1、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也是最轻的那一种。

严重不严重主要看:你有什么不舒服?你体内有没有幽门螺杆菌超标?

绝大多数情况可以治愈。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下降),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炎性反应。

萎缩性胃炎并不是胃的体积变小了、变皱了,而是胃黏膜变薄了,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减少了。

此时,需注意及时干预治疗,定期复查。

3、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了。

正常情况下,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

但当胃黏膜细胞受到比较严重的损伤后,胃黏膜上皮结构出现了一定改变,越长越像邻居家肠黏膜的了。

有研究表明,肠化的类型与范围,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见到报告中提示肠化后,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并定期复查。

4、异型增生与上皮内瘤变

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常常是通过胃镜观察并取活组织做病理学切片而诊断的。

按腺体异型增生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其中低级别最终进展为癌的概率为0~23%,高级别的则为60~85%。因此:

低级别:继续严密进行胃镜监测;

高级别:需要进行预防性胃镜下治疗。

图片来源:网络

建议针对不同病变严重程度、部位、风险因素(如有无胃癌家族史),制定个体化治疗和随访方案。

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护胃健康。

慢性胃炎如何预防

1、使用公筷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发胃病的主要原因。

建议分餐、使用公筷、饭前便后洗手,可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2、戒烟戒酒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返流。

3、避免进食对胃黏膜有强刺激的食物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

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4、不要乱用药物

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

此类药物长期滥用会使胃粘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