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50%~70%的老年人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主要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而内镜下判断的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确诊应以病理诊断为依据。长期H.p感染所致的炎性反应、免疫反应可使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H.pylori感染有促进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作用。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数稳定,但中重度者不加任何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有不同程度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合并肠化,少数出现上皮内瘤变,经历长期的演变,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胃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部分可逆转而较少恶变为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或上皮内瘤变者,要定期进行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随访。中至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年左右随访1次;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6个月左右随访1次;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须立即确认有无癌变,证实后采取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根除Hp可消除Hp相关性慢性胃炎活动性,使慢性炎性反应程度减轻,可以减缓癌前病变(萎缩、肠化和上皮内瘤变)的进展,并有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也可以使部分患者的萎缩得到逆转,但肠化难以逆转。
(文章内容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任何肠胃病疑难问题,可加郭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