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来自梅奥诊所的新研究发现,年轻人的胃癌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这项发表于《外科手术》(Surgery)期刊的研究中指出,与老年胃癌患者相比,来自年轻人的早发性胃癌的癌细胞生长以及扩散速度更快,预后更差,并且对于传统化疗的耐药性更高!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胃癌的高发年龄段为55-70岁。然而,在医院的肿瘤科病房里,你会看到越来越多年轻患者的身影,陪在他们身边的是年迈的父母。近5年来我国19—35岁年轻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增加了1倍,年龄小于30岁胃癌患者高达7.6%。并且胃癌发病年纪越小恶性程度越高!(图源:摄图网)早期的胃癌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数人仅是偶尔感觉上腹部不舒服,或是不典型的上腹部疼痛、隐痛,饱胀、嗳气,食欲减退,少数病人可能会有一些黑便或者大便有血。胃癌的发生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会经历四个步骤: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很多人的胃癌发生都是从浅表性胃炎开始的。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浅表性的炎症,属于轻度胃病,发病率也非常高。大部分的浅表性胃炎患者经过科学调理都能够治愈,不会发展成为胃癌。但是,如果得了胃炎,依然作天作地,每天抽烟喝酒半夜三点睡觉,烧烤麻辣烫火锅不断,浅表性胃炎长期不愈,炎症损伤导致粘膜腺体萎缩,就有可能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有些胃部的不适,如反复出现上腹饱胀、味口不好、早饱、厌食等症状时,则说明是典型萎缩性胃炎,已影响到了胃酸的分泌和消化吸收功能。相比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会更棘手一点,一旦诊断了萎缩性胃炎,必须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并且要定期随访。如果当胃黏膜细胞受到比较严重的损伤,导致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取代,就成为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种类型:①完全性小肠化生;②不完全性小肠化生;③完全性结肠化生;④不完全性结肠化生。其中不完全型化生的危险性程度更高。慢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在这一阶段也并不代表就一定会发展为癌症。但如果肠上皮化生进一步发展为“异型增生”时,患胃癌的概率就会变得非常高。异型增生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和高级别异型增生,其中高级别的进发为胃癌的概率为60%—85%。预防胃癌三类人群需重视一.我国胃癌发病率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南方明显偏高,这可能与饮食因素有关。喜欢吃烫食、腌制泡菜、腌制的咸鱼、咸鸭、咸肉等食物的人群需要警惕;二.有家族性消化道疾病的人群,比如父母亲有一方面患有消化道癌,后代就属于高危人群,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三.有慢性疾病背景的人群,如重度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结肠里有息肉,常出现吐酸水、打饱嗝等胃部不舒服的情况,或者有胃溃疡、慢性胃病、曾经做过胃切除手术的患者。如果胃镜及病理结果有以下描述的应该引起高度重视:1、萎缩性胃炎伴肠化,遵医嘱一年一次胃镜复查2、较大的腺瘤型息肉,尤其是重度不典型增生,应该密切随访。3、位于胃角及胃小弯的溃疡(直径>2厘米)4、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要立即内镜下手术或外科手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