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你如何看懂胃镜报告 [复制链接]

1#

当你做完胃镜,拿到胃镜报告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样的困惑:看不懂阿,我的胃到底有没有问题?

今天,我就教给大家如何快速看懂胃镜报告的方法。

01

基本原则

1、先看文字,再看图片;

2、先看诊断,再看描述;

3、先问医生,少上网查。

上医院的报告:

前面部分包括了:你的基本信息和胃镜的图片(涉及个人隐私已截取);

后面部分包括了:文字描写你的胃、诊断是什么、哪个医生做的、做完了还需要注意什么......

我们需要重点看的是:后面部分!!!前面的图片部分根据后面的描写对应着看。

拿到报告以后,请先问医生,不要先上网查诊断结果,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

02看报告的顺序

以上面的报告为栗子

1、看诊断:胃底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C1)伴糜烂。这里面关键的是胃底溃疡,这就是你的胃的结果。

2、看文字:胃底写了:后壁可见一溃疡灶,大小......这就是你的问题具体描写。看完这个就知道了你的溃疡在胃底,而且做了活检。胃窦部分有散在糜烂灶,其他文字基本的意思就是“正常”,你就不用看了。

3、看图片:既然问题在胃体和胃角。那就去找标记这两个部位的图。第一排第三个及第四个是胃底,那个白色的坑,就是溃疡了。第二排前两个是胃窦。其他的图片就不要看了。具体在胃的哪里,身体上是摸不出来的,位置也是随时在变化的。也许是你疼的地方,也许不是,所以就不要去纠结和注意了。

4、看最后:既然做了活检,那要注意什么,进一步该怎么做,最下面的部分都交代清楚了,这个很重要。

5、看医生:拿着报告去看医生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而不是先掏出手机查:溃疡、胆汁。挂号看医生,医生会告诉你:下一步吃什么药、注意什么事情,你还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好好问一问,自己千万不要去直接查诊断结果。

因为上网去查,无论你查什么,最后你的出来的结论只有一个:癌!!

03

哪些其实是正常的?

一、图片部分

上面图里面:

左上那些白白的,还能看到圆圆透明的,那些都是泡沫,是正常的,不是你的胃长了东西,不过还是建议检查时胃里面是干干净净的,这样医生才能看到更清楚,避免漏过微小的病变;

中间那个黑黑的,不是你的胃有个洞了,而是正常的幽门,没有它,你胃里面的东西怎么能排到十二指肠?

右边那些白白的点点,不是胃里长的东西,而是反光,这也是正常的。

上面图里面,黑黑的是什么?就是胃镜管子,不是你胃里面长出来的东西,这也是正常的。

二、文字部分

如果你的胃镜报告上写的是上面图片里面的东西,那就恭喜你,你的胃基本正常!

你要问,那些出血点、粗糙是不是有问题?你吃了这么多年的东西,谁都要留下点痕迹吧,这些都是正常的。

三、诊断部分

“浅表性胃炎”或者“非萎缩性胃炎”:这些其实类似于正常。无论谁去做胃镜,至少都有这个诊断,所以你也不用去管了。

如果是这两个结果,就你的胃镜看,你的胃是基本正常的。

这些正常的事情,就让他们过去吧,不要把我们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你们说对不对?

04哪些需要我们重视?

一、图片部分

看文字部分所对应的图片。比如一开始我们示范看报告顺序的图,你一定要好好重视你的胃体、胃角对应的图,因为那个是你胆汁和溃疡的地方。

重点看:多不多、大不大、有没有做活检,这些文字部分会写得很清楚。

二、文字部分

重点看的是有问题的地方,看数量、大小、有没有做活检以及进一步活检出来的性质等等。

对于息肉、溃疡.......的大小描写,不要太在意,更不要把前后两次的做比较,因为这个大小都是估计的,胃镜里面又没有尺!

1.5厘米和1.6厘米,其实真的没有区别~~~~

三、诊断部分

诊断里面可能有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无论是什么胃炎,其实本质都是胃炎,所以不要太在意。特别是萎缩性胃炎,它根本就不是癌,只是你的“土质”差了点,容易长坏东西,需要定期观察它、用药治疗它而已。

重点要看的是:占位、隆起、溃疡......其他还有一些诊断,先看了医生再说,自己不要先去网上搜索这个诊断,前面也说了,查到最后就是一个结果:癌。

四、最后部分

其实,大部分都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上网查了吓自己?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的胃。

06病理诊断术语部分

胃镜检查是用肉眼来观察得出的结果。如果医生怀疑有问题,会做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病理学改变。

一.炎细胞浸润

胃黏膜固有层中有较多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存在,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多呈弥漫性,常位于黏膜小凹层,逐渐向深部浸润,可达黏膜肌层。

(一)根据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轻、中、重度。

1.轻度者,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

2.中度炎细胞较密集,超过黏膜层的1/3,达到2/3;

3.重度炎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

(二)活动性炎症是指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根据中性粒细胞细胞浸润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1.轻度者黏膜固有层中见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中度者黏膜层中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

3.重度者黏膜层中性粒细胞较密集,并可见小凹脓肿。

二.固有腺体萎缩

表现为固有腺体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但固有层中纤维组织、黏膜肌层和淋巴滤泡常增生。萎缩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

根据固有腺体减少的程度,萎缩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轻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

2.中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超过1/3,但不超过2/3;

3.重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三.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简称肠化)是指胃黏膜表层上皮和腺上皮被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所取代。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但两者也可单独存在。对于肠化非常显著的萎缩性胃炎也称之为化生性胃炎。

(一)肠化按照所占胃黏膜腺管的多少,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轻度肠化上皮或腺体不超过固有腺体的1/3;

2.中度占固有膜腺体的1/3~2/3;

3.重度占固有腺体的2/3以上。

(二)根据肠化的组织学形态和黏膜组化染色可将肠化分为三型:

1.I型为完全型,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Panth细胞组成,杯状细胞含有唾液酸黏膜,吸收细胞不含黏液;

2.II型和III型为不完全型化生,由杯状细胞核柱状细胞所组成,无Panth细胞。II型和III型不完全型肠化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柱状细胞分泌中性粒细胞和唾液酸黏液,而后者的柱状细胞则分泌硫酸黏液。多数认为III型肠化与胃癌关系密切,对估测胃癌的发生危险性有一定的价值。

四.异型增生

又称不典型增生(dysplasia),也称上皮内瘤变,是胃黏膜结构及上皮细胞偏离正常的一种过度增生状态,其基本特征包括细胞异型性、分化异常和黏膜结构紊乱。肠化和非肠化黏膜均可发生异型增生,固有肠型和胃型异型增生之分。一般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可以真正逆转为正常。

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根据异型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1.轻度异型增生形态学表现为腺管结构轻度不规则,排列紊乱或疏密不均,主要分布于黏膜浅层,杯状细胞减少,核深染,体积稍增大,核排列密集,位于细胞基底层。

2.中度表现为腺管结构不规则,呈分支状,形态大小不一,呈灶状紧密排列,但界限清楚。细胞异型性较明显,核深染,呈椭圆形或杆状,排列密集,位于细胞基底侧,但排列略显紊乱。

3.重度表现为腺管结构紊乱,形态大小不一,常见于出芽、分支、乳头、共壁和背靠背现象。细胞异型性更明显,上皮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核浆比例明显增大,核深染,呈类圆形或杆形,多为复层及假复层排列。重度异型增生有时与高分化腺癌容易区别,应密切观察。

五.其他病理变化

慢性胃炎时可出现上皮变性、小凹增生、水肿、糜烂、纤维化、假幽门腺化生和胰腺化生等。假幽门腺化生是指胃体腺萎缩后,腺体的黏液颈细胞增多、扩展,取代壁细胞和主细胞。假幽门腺化生是胃底腺萎缩的指标,与幽门腺很难区分,根据取材部位进行判断。胰腺化生为巢状或小叶状,分布于胃腺体重胰腺样细胞,其胞浆丰富,细胞顶部和中部有嗜酸性颗粒,基底部为嗜碱性,意义尚不明确。

07总结

1、看报告的原则:先看后面,再看前面;先看文字,再看图片;先问医生,少上网查;

2、看报告的顺序:看诊断、看文字、看图片、看最后、看医生;

3、千万不要第一时间去网上查诊断结果的意思,这样的做法结论只有一个:癌;

4、报告上有些部分可以不用管,有些需要重视;

5、正确的姿势是,拿着报告去看医生,重点问诊断结果的意思、下一步怎么治疗、生活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