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癌”色变,这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在欧美,想找到一位胃癌患者很稀罕,而在中国,胃癌每天都会发生……
中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而胃癌是消化道肿瘤中最为常见一种。根据《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全球第三,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根据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胃癌发病率占全球40%,每年有50万新发病例,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其实,消化道肿瘤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和治疗,治愈是完全有可能的。”医院消化内科刘梅教授介绍,以胃癌为例,早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高90%,而一旦发展到了晚期,5年生存率则不足30%。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水平的关键点。
#1三大胃癌元凶,规避胃癌发生
除了对胃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对于健康人群而言,平时应当注意什么来预防胃癌的发生呢?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谈到胃癌发生的几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首先,饮食不当是胃癌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日本学者研究发现,东亚地区人群的饮食习惯,如经常食用高盐、熏制食物、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这些刺激因素会诱发胃的肠上皮化生,最终导致癌变。熏制、腌制或烧烤类食品受到很多亚洲人的青睐,但因其含有一定量的致癌物,如-丙烯酰胺、苯并芘等等,适当摄入可能无大碍,长期偏食确实会对胃造成伤害,甚至发生癌变。
其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是导致胃癌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大约近50%的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可以引起胃溃疡和胃癌。中国约有六成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研究显示,HP感染与进食习惯密切相关,应及时筛查,及时治疗。
第三大危险因素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以及伴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该疾病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胃癌发生的另一危险因素是胃切除术史。有胃切除术史,尤其胃大部切除术史的患者,是胃癌发生的高危人群,目前原因尚不清楚,但临床上有接近3成胃癌患者曾有胃切除术史。因此在胃癌术后15-20年左右须提高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排除胃癌可能。此外,长期吸烟作为胃癌单独危险因素,可将胃癌的发生危险性提高1.5倍。
以上危险因素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叠加,上述存在危险因素越多,胃癌发生可能性越高,另外越是高危人群,如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患者越要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预防胃癌的发生,并定期进行胃镜筛查。
#2内镜微创切除技术强化早期胃癌筛查效果
“当前我国胃癌筛查和诊治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晚发现。大部分胃癌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诊断时候已是晚期。二是筛查率低。目前胃镜仍是早期胃癌筛查的主要手段,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大众和患者对胃癌筛查的知晓率和依从性低,很难在全国推广实施,真正惠及基层群众。”刘梅教授表示,当前的实际情况下,推行有效的早期胃癌筛查实施方案非常重要。
在胃癌诊断方面,随着内镜诊断的精细化,发现的早期胃癌的肉眼形态从典型的早期癌可到更小、更平坦的微小病变。早期胃癌的发现目前主要依靠规范的白光内镜筛查,图像增强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和范围。病变浸润深度的诊断仍然以白光内镜观察为主,必要时可辅助超声胃镜。此外,胃镜取材以获得病理组织,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在治疗方面,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早期胃癌的标准方法。手术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等优点,但对患者而言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同时因手术导致消化道解剖结构重建,需面临吻合口瘘、狭窄、梗阻等风险,部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且整体医疗费用较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新兴的内镜微创切除技术,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2cm的胃黏膜病变,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而且,通过手术标本进行准确的病理诊断,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的机率也较低。ESD技术仅切除患者的病灶部位,保留了胃的完整性,既符合绝大多数患者的意愿,也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医院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年迁至武汉。经过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英才名医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方法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医院,医院前列。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有一所医院,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
医院现有主院区、光谷院区、中法新城院区,设6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医院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由我国已故消化内科的先驱,著名肝脏病学专家过晋源教授创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目前其学科已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培训为一体,以肝病、炎症性肠病和内镜诊疗为特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专科。
刘梅
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
●●●感谢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