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年味还是旧时浓,曾经美好不复还
今天我们闲聊的主题是年味,童年最值得回味的岁月,回想童年时代度过的每个春节,不禁令人感叹,年味还是旧时浓,曾经美好不复还。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新春贺岁围绕祭祀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年俗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年俗里饱含着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对至善至美的执着追求。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味,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城市化进程和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年味已经渐渐淡去,就连“年夜饭”这最重要的角色也可以到酒店中定制,搬迁到城镇居住的人们无法开展祭祀祭祖活动,只能一切从简,很多过年的习俗已经精简到从历史长河中消逝。脱离农村在城市长大的年轻人们在记忆里就没有经历过年的味道,我们这一代人简单朴实的快乐已离我们越来越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不知不觉中,那些久违的记忆就像这久违的笔墨竟又跃然指尖。
读小学的那些年,临近快放寒假的几天,心里总是焦躁不安,课堂上老师的讲课也听不进去,只有等到参加完期末考试,才能放松彻底放松下来。
寒假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天家里的事情少了许多,乡镇上除了几户比较勤快的人家仍然冒着凛冽的寒风到山上砍柴以外,大部分家庭的人们都是围着炉子取暖。
农忙的时间过去了,是该好好休息储备力量等着来年再奋斗。冬月初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宰杀过年猪,一直到大年三十的早上,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都可以听到杀猪的惨叫声。富裕的家庭一年要宰杀二至三头猪,冬月初宰杀一头,三月份以后再宰杀一头。条件差一点的家庭一年只能宰杀一头猪,一般要等到临近过年的几天才宰杀,这样过年就可以吃到新鲜的猪肉。在农村没有农贸市场,拿着钱也不好购买猪肉,只能吃自己家宰杀的。在农村养猪多的家庭往往被认为是富裕的典型,其实养再多的猪只能杀来吃,养猪致富的概念在那时候还没有形成。
在农村,只要听到密集的杀猪声就意味着快过年了,所谓的“年味”也就开始慢慢变得浓烈起来。太白镇下辖若干个行政村,每个村都至少有一个“杀猪匠”,他们一年四季东奔西走免费为村民们杀猪。
杀猪是一项既脏又累的工作,一般人不愿意做,很多杀猪匠都有专门的师承,需要有专业的师傅传授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没有愿意学杀猪这门技能,仅有的几个杀猪匠也开始走向市场化,杀猪也要象征性地收点误工费。
杀猪匠免费帮忙宰杀生猪,在村里比较受人尊重。只有尊重还不行,帮别人家杀猪,自己家的农活就要被耽误。以前采用的是“换活路”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别人帮忙杀猪耽误了农活,养猪的主人在农忙季节就要到杀猪匠家里还别人一天的劳工。这不是硬性的规定,只是大家相互约定的民俗。大部分人是没有偿还劳工的,即使是这样,杀猪匠们还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临近快过年的两个月里,杀猪匠每天最少要宰杀十头左右生猪,从早上天亮一直忙到深夜,要完成宰杀、去毛烫烧、开肠破肚、清理内脏、分割成块、绾绳子等繁琐程序。绾绳是用棕榈叶子揉搓成结实的圈套用于悬挂切成块的肉,杀猪匠绾好绳子后就可以到下一户人家继续宰杀了。为了方便提高宰杀的效率,一般靠得比较近的几户村民会约定在同一天杀猪,提前烧好开水准备烫毛,可以很大程度节约等待时间。比较贤惠大方的家庭,在猪宰杀完成后会切一块猪肉送给杀猪匠以慰劳他的辛苦付出,比较“抠门”的家庭就什么也得不到,且以占便宜为荣。
除了宰杀过年猪能为我们带来浓浓的“年味”,准备年货的过程也是“年味”十足。过年前的十五天也就是腊月十五日就要开始忙碌准备“年货”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十多年前的年货与现在的年货不是同一概念,现在的年货只需要拿着钱到超市或农贸市场走一趟就什么都有了,因为不能享受与家人一起制作年货的快乐,所以年货最本来的味道也渐渐消失。
很多传统的习俗将被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推进历史的故纸堆,这是谁也无法挽留的必然趋势,只能留给我们以飨晚年。九零后的年轻一代们估计是没有机会见识,八零后的我们也会将这些传承了千年的古老传统过年习俗彻底忘记。我在这里仅将我经历过的一些往事予以呈现,只限于当地的习俗,与其他地方的差异就不做特别说明了。
年货之一,“发甜酒”。醪糟在太白镇范围内称为甜酒,因为它不加糖也香甜可口,时间储藏久了又具有浓烈的酒味,兼具甜食和酒精的特点所以称之为甜酒。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必备,有客人到家做客,煮上一大锅“甜酒汤圆”盛情款待客人,面子十足。
甜酒的制作过程需要很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撑,特别是酵母(酒曲)与粮食添加比例的掌握最考验技术。酵母添加得太少,不能发酵出甜酒的味道,酵母添加得过多,发酵后的甜酒味道偏酸,酒精度太高刺激喉咙,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恶酒”,这种恶酒口感较差不受人喜欢,只有喜爱喝白酒重口味的人才能享受。所以酿造甜酒关键看经验和个人喜好,喜欢甜味的酵母就添加适中,喜欢恶酒味的酵母就加重一点。
甜酒酿造的原料可以用糯米或是玉米,糯米在农村不算是常用粮食,属于奢侈品范围,价格比较昂贵,很少有用糯米酿酒的。一般的家庭玉米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制作甜酒的玉米面必须是纯手工石磨磨成较粗的面粒,磨成后玉米颗粒的大小与半颗大米的大小相近为宜。由于机器磨面太细,无法达到理想的规格,所以石磨的作用就显得更大了。每年家中的几千斤玉米全都是由石磨加工而成,三个人合作一天能磨出一百斤就要累得腰酸背痛。玉米面磨好后还要经过筛子过滤,去掉细面,筛子里留下的粗面就是酿酒的原料。
甜酒的制作程序为,先将玉米面放入锅中煮至半熟,舀起来放入筲箕中滤掉水分,再将滤干水分后的玉米面放入蒸笼中蒸煮三十分钟,煮熟后取出放入开阔的容器内铺散开冷却,用手触摸玉米面感觉彻底无热温后,将准备好的酵母适量磨成粉,撒入玉米面内充分搅拌均匀,最后,将盛放玉米面的容器用纱布密封盖严实,上面再加上棉被或厚衣服保温。正常情况下五至七天就可发酵成功。
甜酒最佳的吃法是与汤圆一起混合做成“甜酒汤圆”,正月初一后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无论到谁家都能吃到香甜可口的甜酒汤圆。甜酒具有生津止渴的功能,开春后上山务农时带上一壶,既能止渴又能解饿。
如今,石磨已被机器取代而退出历史,玉米面不再是农民们的主食,甜酒的传统酿制技术也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超市里面卖的醪糟罐头。虽然打开即食方便了很多,但是冥冥之中却少了许多味道。
年货之二,“磕汤包儿面”。汤圆在各地称呼很多,有的地方称为“元宵”,在太白镇当地则称为“汤包儿”。大年初一的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吃“汤泡儿”。家中起床最早的一般都是母亲,她早上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汤包儿面加水捏成球形汤包儿放入盘中,待我们全都起床后,开始下锅煮。汤包儿里面要选几个包上硬币,谁吃到硬币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有好运。
太白镇的汤包儿虽说与全国通用的汤圆内容形式都一样,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它的个头要大得多,从大小上和形状上区别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汤包儿,大小与鸡蛋差不多,里面可包糖馅和芝麻,蘸着黄豆面吃;另一种是“甜酒汤包儿”,煮甜酒的时候将揉好的面团用手捏成疙瘩放入锅中,不需要捏成圆形,大小比较随意。
汤包儿制作程序中比较繁琐的是磨面,现在使用机器磨面,虽然减轻了人力负担,但吃起来口感与传统方法制作的相差甚远。传统方法是用“兑窝”磕面,“兑窝”是一种古老的磕面工具。用方形石头作为基础,将中间打磨成圆锥形,外形像鸟窝;用原木做成“F”形状的支架,头部包上金属外壳,使用时利用杠杆原理,用一只脚踩踏支架末端,支架头部包有金属外壳的桩头与兑窝底部接触,反复踩踏敲打后将糯米敲打成粉末。兑窝除了打磨糯米以外还可以打磨辣椒面。太白镇目前还有一家姓樊的老百姓保留了一台兑窝,方圆数公里以外的人都到他家去磕面。
年货之三,“发臭酱豆”。说起“臭酱豆”估计今天知道的人不多,但要是说起“老干妈”辣椒酱估计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老干妈辣椒酱的制作工艺在整个贵州省境内都很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农民家庭每年都要制作上百斤作为常备的炒菜佐料,只不过陶老太太运气太好,人品爆发,从中发现了商机,成为了贵州首屈一指的企业家。
臭酱豆是发酵食品的一种,利用自然界中的真菌天然堆放发酵而成,制作过程称为“发臭酱豆”。我们家每年要制作两大坛子,将近五十斤。
制作臭酱豆的过程为,首先用“茶奔”(一种筛选过滤工具,木质,方形,相当于服务员传菜用的托盘)对黄豆进行筛选,去掉干瘪颗粒,留下饱满均匀的黄豆备用,用大锅将黄豆煮熟,数量较多的可以分多次进行蒸煮,将家中便于收集的化肥口袋清洗干净备用,黄豆煮熟后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待其降温,观察黄豆还有一定余温时立即装入洗干净的化肥口袋绑扎结实,接下来再准备一个大竹筐,将竹筐里面铺垫上玉米棒叶子或稻草,最后将再将装满黄豆的袋子放入竹筐内,四周和顶部再盖上玉米叶子,用大石块将竹筐顶部压实,这就完成了发酵阶段的工作。
发酵过程要持续半个月左右,这段时间也不能闲着,要挑选鲜红饱满品质上乘的辣椒烘干变脆,用兑窝磕成辣椒面备用。时机成熟后打开口袋观察,发现黄豆颜色变暗黄色或暗黑色,用手抓起时带有白色细丝线(一种菌丝),并发出浓烈的臭味时,发酵过程就算比较成功了。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发酵拉丝的臭酱豆从口袋取出放置到开阔的容器内散热,接着将辣椒面与臭酱豆混合均匀,加上适当的食盐拌匀,装入清洗干净的坛子即可。臭酱豆在坛子内存放时间越长味道越醇厚,炒菜时加上一点美味十足。
年货之四,“推豆花”。中国人发明豆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豆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比较喜爱的一道美味佳肴,也是餐桌上的常备菜。豆腐的做法很多,也没有人专门统计过,估计不少于二十种做法。有一个段子这样形容豆腐的好处,说是做豆腐生意保证赚钱不亏本:“豆子买回来,要是没保存好,潮掉了,发芽了,那就当豆芽卖,可保证赚钱。豆腐渣可卖给养猪的,赚钱。晒干可以酿酒,可赚钱。
豆腐不小心做嫩了,就当嫩豆腐卖,赚钱,做老了,就当老豆腐卖,也赚钱。豆腐做得太水了,就卖水豆腐,太干了,就卖豆腐干,赚钱。豆腐水放得实在太多了,那就卖豆浆,忘了舀起来,那就做豆腐皮,赚钱。豆腐不小心掉油里了,那就卖油豆腐,赚钱。豆腐没卖完,臭了,就卖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保证赚钱。豆腐没卖完,烂了,那就做豆腐乳,人人都喜欢,包你赚钱。豆腐卖完了,咱就回家数钱”。
在物质贫乏的八十年代,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大锅豆腐,比较贫穷的家庭借钱或赊账也要买几斤黄豆来做一锅豆腐,有亲朋好友来拜年时可以做上几道有关豆腐菜招待客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比较常见的豆腐菜有小葱炒豆腐、豆腐炒肉、白菜豆腐汤、鸡抓豆腐、豆腐圆子汤等,偶尔也可以做点臭豆腐、霉豆腐之类的作为下饭菜。
做豆腐要精选饱满均匀的黄豆作为材料,将黄豆用凉水泡一段时间,再将黄豆和水按一定比例倒入石磨中磨成豆浆,磨豆浆的过程要用手推石磨,所以做豆腐也叫“推豆花”。豆浆磨好后,用大锅煮熟,见豆浆和水分离后加上一定比例的卤水,卤水的种类比较多,常见的有“胆巴”(一种天然碱)和酸水,两种卤水点出的豆腐风味各异。
我们家一般在腊月二十九开始推豆花,这是比较期待的一个农活,也乐于帮忙。挑选黄豆、推磨、加柴火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由我负责。在帮忙劳动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很多好处,豆浆煮到一定时间在最上层要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就是豆腐皮。形成豆腐皮后,母亲将豆腐皮夹到碗里拌上白糖给我吃,味道清香,营养价值极高。煮熟的豆浆点上卤水后很快就与水分离结晶成块,将分离出来的豆腐用瓢舀出来倒入纱布中过滤,最后将过滤后的豆腐放入平整的容器内压榨成型,最原始的豆腐就算做成了。豆腐过滤出来后锅里还剩下两样东西,一种是“窖水”,一种是“锅巴”,这两样剩余产品都是我比较喜欢的,窖水可以喝,也可以用来做豆腐汤,锅巴可以拌上白糖吃,实在太多吃不完的就只有喂猪了。
做好的豆腐放置一天后水分减少变硬,可以用菜刀切成各种形状。切成方块后用油煎炸变脆就是“豆腐圆子”,可以放置较长时间,食用时回锅煮透即可。臭豆腐和霉豆腐喜欢食用的人不多,也很少做,所以制作技术不是很成熟。
豆腐作为农村常见的一道家常菜,也是比较贵重的一道菜,一般情况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还有就是婚丧嫁娶做酒席时才会做上几道有关豆腐的菜。八十年代每个家庭都很穷,在农村还没有市场经济概念,就算有人做豆腐来售卖估计也没有人舍得花钱买。而今,过年再也看不到母亲忙碌的身影,镇上做豆腐生意的到处都是,有挑箩筐叫卖的,也有推着小板车叫卖的,亲自送货上门,花上几元钱就可以饱餐一顿,省时省力,只不过在方便省事的同时少了些许过年的味道。
年货之五,“推米粉”。我去过全国十几个省市地区,吃过的小食也不少,但像贵州遵义特色小吃“米粉”这样百吃不厌,吃后仍然想念的地道小吃实在是找不到第二种。遵义米粉的做法有常见的羊肉粉、凉皮、酸汤粉等。云南的过桥米线因为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名声大噪,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店,来往食客络绎不绝,我也到过一家地道的云南过桥米线招牌店品尝过几次,感觉味道很一般,里面的臊子到还可以,唯一不喜欢的是米线,这种食材无论怎么做我都不喜欢吃。
遵义一带的羊肉粉就不同了,最大的不同是米粉,纯手工制作,弹性嚼劲十足,加上羊肉就更显特色了。做羊肉粉的过程称为“烫米粉”,过程很简单,将切成条的米粉放入开水中烫热,捞起来放入碗中,加上羊肉片和葱花、辣椒等佐料就可以享用了。在九十年代一碗羊肉粉卖1元钱,分量充足,价格实惠,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吃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物价也跟着发生了变化,现在每碗卖十元钱,并按照每年增加一元的速度在涨价,大街小巷都是统一的价格,童叟无欺。
特别是客运站附近卖羊肉粉的店子最多,羊肉粉价格实惠,方便快捷,很受欢迎。农村人赶集时到街上吃上一碗羊肉粉,是赶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也是最享受,最惬意的事情。不过最好吃最美味的羊肉粉还是自己家做的,米粉馆为了节约成本多赚点钱,做的羊肉粉加的羊肉数量和佐料都比较少,吃起来不过瘾,自己家做的就不一样,不会考虑成本问题,用最好的花椒麻油、羊肉、香葱管吃够,这才叫过瘾,用重庆人的话说,巴适惨了。
米粉除了自家人做来吃外,还是婚丧嫁娶送礼的必备礼品。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也必做米粉作为招待客人的菜肴。每年春节前几天做米粉是准备年货的一项重要工作。米粉的主要原料为本地品种的大米加上少量的糯米,现代的杂交水稻产量虽高,但口味远不如本地原始水稻,还有一个原因是杂交水稻大米做出来的米粉韧性较差,下锅容易断,所以做地道米粉一般选择本地大米。
米粉制作的程序主要有,将一定比例的大米和糯米混合,用温水浸泡一个夜晚,第二天早上用石磨将大米和水混合磨成米浆,接下来就是蒸米粉,这个过程需要用到几个特殊的工具,蒸笼、和粉折。粉折是用竹篾编成的圆形框架,圆圈上用针线缝上白色纱布绷紧匀称即可,用米面加水煮至半熟调成浆糊留用,后面就是技术活,将浆糊用刷子均匀刷到粉折上防止米粉蒸熟后与粉折粘连,再用勺子将米浆均匀铺到粉折上,最后将粉折放入蒸笼中蒸熟,米粉蒸熟后快速取出,放到用绳子或铁丝搭建的晾晒架上自然风干,最好放在通风的地方缓慢晾干,干燥到用手感觉具备一定韧性后,取下来放到平整的案板上,用菜刀切成小指头宽度粉条即可,水分未完全干透前烫粉口感最好,若要长期保存则等待自然干透后包装存放。
八九十年代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做米粉,节日气氛浓厚,而今镇上有了米粉厂房,想吃米粉花十元钱就可以买几斤回家吃个够。过年时要提前到米粉厂预定,否则去晚了就买不到了,红白喜事赠送亲戚也不用自己做,买上十公斤包装的既省时省力又有面子。
年货之六,“推绿豆粉”。这东西估计只有在贵州黔北一带才有,我走遍大江南北没有见到其他地方有。所谓绿豆粉就是以绿豆为原料做的粉条,与米粉差不多,区别是颜色和制作过程不同,绿豆粉是绿色,米粉是白色,做法与米粉不一样,米粉制作工序繁琐,绿豆粉简单得多。用绿豆加上一定比例的糯米作为原材料,用水浸泡一定时间,再用石磨磨成一定浓度的绿豆浆,在豆浆中加入一些鸡蛋或是葱花风味更好,将铁锅烧热,在锅上刷上一层菜籽油,用勺子将糊状绿豆浆均匀倒入锅中平铺形成一层薄膜,和摊煎饼的做法差不多,用文火烘烤几分钟后取出,放到案板上切成小指宽度粉条即可。绿豆粉味道独特,比米粉好吃,价格也贵一些。是过年的年货中必备的一道菜,纯手工制作,目前还没有发现机器作坊。
年货之七,“打糍粑”。打糍粑是贵州黔北一带流行的年俗,在七月半鬼节时也要吃糍粑,现在许多古镇、风情街也有这些民俗活动。糍粑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将糯米浸泡后放入木甑里蒸熟,再将蒸熟的糯米趁热放入石兑窝里,用木棒舂至绵软柔韧,捞出来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圆形饼状即可食用。食用糍粑前还需要制作蘸料,蘸料的制作根据家庭条件来确定,最普通的有黄豆面(将黄豆炒熟打磨成面,加一些白砂糖),好一点的有芝麻面。取一点糍粑粘上蘸料大口食用,口感香甜。以前吃糍粑只能以家庭为单位制作,现在方便多了,有专门制作糍粑售卖的,售卖糍粑的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
大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糍粑的制作过程比较费劲,首先,将洗好的糯米沥干水后,在一口大铁锅上置一木甑,待锅里的水烧开后,再将糯米舀进热气腾腾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时,用文火再蒸煮一段时间,然后就准备打糍粑了。
打糍粑是个力气活,一人一根木槌,开始,两人握住木槌使劲将石碓里的米饭捱烂,然后扬起木槌对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过程要趁热,越快越好,如时间久了,米饭冷了不仅难以打烂,而且手捏糍粑时也捏不动。同时,打糍粑还得有技巧,要不停地用木槌将糍粑撬起翻动,否则,有些没打均匀的地方仍是饭粒,吃的时候就咯嘴了。
还有,打糍粑时要有眼色,把握好节奏,不然,就会将木槌砸在对方的木槌上或石碓上,不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烂。因此,并不是每个有力气的男子汉就会打糍粑的。我刚学打糍粑时,不是将木槌打在对方的木槌上,就是砸在石碓上。一场糍粑打下来气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发麻。经过一阵“嘭咚、嘭咚”的砸打后,将打烂的糯米饭从石碓里抠出来,女人们立即围着方桌,一人扯一绺糍粑捏起来。捏糍粑当然也有技术,熟练的将两手翻动,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几捏几捏,然后右手一拧,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糯米团摆在了桌上。
如果不熟练,不但捏不圆,而且半天捏不成一个。捏糍粑中要不时在手上搽些黄豆粉面,这样不会粘手。待糍粑捏好后,然后将另外一张四方桌翻过来压在上面,这个时候是小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纷纷爬到桌子上去踩压蹦跳。待大人将桌子抬开后,一个个薄薄的圆形状糍粑呈现在面前。然后,小孩子争着用萝卜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红色汁水盖在糍粑上。这时,糍粑就做成了。刚做好的糍粑是软的,拿出来后,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转上几个圈,圆圆地落在晒席上,再盖上被单,温度降下来后就好了。
做糍粑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做得光滑,美观。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农家人大方。当然,打糍粑时让孩子们开心的是,还能不时吃上一坨糯米饭,当大人们将打出来的糯米饭倒入石头兑窝之际,这时,贪吃的孩子们便会蹿过来抓一把在手,然后跑到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也会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吃刚打好还温热柔软的糍粑。
糍粑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干燥的地方可以吃到六七月份。黔北地区一般在过年时或过年后的几个月才能吃到糍粑,吃它的方法很多。最过瘾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贵州高原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铁火炉。糍粑便是放在火炉的炉盖子上烤炙的,新式的回风炉四周有多个烤箱,冷却放置很久的糍粑坚硬无比,让它软化可不容易。
烤糍粑的过程,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炙热的炉盖子上慢慢烘烤,火力不能太大,如果炉盖子烧红了,糍粑的外皮就要被烤焦,内里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地翻边倒面,使它两面均匀受热。受热后的糍粑可不是好对付的,炽热的高温黏着你的手指烫,烫得人几乎断了想吃的念头。但一想入口绵软香甜,又不得不就范。糍粑在火气下催得渐渐鼓胀,表皮微微隆起,像一个大包子似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升腾,可见内里雪白,拿在手里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将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糖是常见的白砂糖,如有土制的红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将糍粑中裹入豆腐乳,薄薄的铺上一层,如有厨房设备,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切块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风味。
打糍粑、捏糍粑是一个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几家人凑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语喧哗,更加衬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小孩子们尤喜欢这种场面,你追我赶,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饭、上桌压糍粑、给糍粑盖红印戳,都是小时候过年有味的事。
年货之八,“萝卜炖猪头”。这道菜如今几乎没有人做,吃的人也更少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餐桌上的食物也更加丰富,而且只要有钱,想吃的东西基本上都可以买得到。但是,少了劳动过程所得到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美味,往往自己亲手做的东西更多一些情感的味道。
大年三十当天,从早上起床到晚饭之前几乎没有半点休息的功夫,除了做豆腐、米粉之外,还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比较费时费力的,这道菜就是深受太白人民欢迎的萝卜炖猪头。不管做菜的过程有多么劳累,作为家里的小孩是绝对体会不到的,也帮不上忙,只能在旁边等待和守候。
从自家菜地里拔萝卜这种不是很费力气的劳动还是能够帮上一点忙,萝卜清洗干净后要纵横交错切成方块状。母亲在切萝卜的时候,我静静地守候在旁边,目光紧紧盯着菜板上已经切成块状的萝卜。母亲看着我可怜巴巴的样子,会时不时地拿几块给我解馋,新鲜的萝卜又甜又脆,吃起来十分可口,平时可以当水果吃。
清洗猪头是最麻烦的一项工作,猪头五官之处凹凸不平,褶皱众多,没有上手的工具是无法打理干净的。做来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别人的不一样,自己吃的肯定要打理干净。皱纹较多的地方也难不倒我们,虽然没有高科技的技术,也有较为实用的土办法,皱纹多的地方我们可以用火钳烧红后烫,直到把猪头表面的皮肤烫掉薄薄的一层为止,烫毛弄好后,用米汤泡上几个小时,待皮肤软化后用菜刀轻轻刮洗就可以弄得很干净了。
炖煮时使用的是直径约一米左右的大铁锅,一次就能炖几十斤,只要保鲜措施做得好,从大年三十吃到二月初都没有问题。猪头炖熟透后,母亲用菜刀将猪头肉分解成小块,猪脸、猪鼻子、眼睛、耳朵、牙龈分别做成不同的菜。猪耳朵一般做成凉拌菜,用食盐或白糖拌上吃,肉较多的猪脸一般是加上蔬菜炒来吃,猪眼睛和牙龈是我最喜爱,一般在菜板上就趁热拿给我吃了,牙龈属于软骨组织,吃起来很脆,母亲自己也很想吃,但是数量有限,只能忍痛让给我,猪眼睛味道很奇怪,有点难以下咽,只是听说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我也就强忍着吞咽下去,这几样东西每年都是我的特供,其他人无福享受。母亲形容我像家里的小狗,只要是家里做吃的,就会静静地守候在灶台边,露出可怜巴巴的眼神等待主人的施舍。
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过年的味道,实际上所谓的年味就是一种期待与守候,当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直接购买时,这种通过劳动取得乐趣的方式也就消失了。我们的童年物质生活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为什么我们的年味更浓,原因就在于我们能够通过制作年货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母亲形容的那样,像小狗一样的等待主人的施舍,当得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后,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就是为什么小孩总比成年人更容易得到快乐的原因,过年最幸福的莫过于童年时代。
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而今是少了许多,我也不繁琐的列举了,至于我们为什么总是感叹,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大家无所不在的怀念我们童年时代的味道。我们所有的人都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对幸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易满足了。如果说欲望是一栋楼,其空间越大就越无法装填充实,永远陪伴的只有空虚与寂寞,走出欲望的沟壑,走出欲望的大厦才能找到幸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