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五彩斑斓的小圆子,寄托了对圆满生活的美好
TUhjnbcbe - 2024/12/25 16:58:00

「本文来源:东方城乡报」

中秋时节,沪郊农村地区通常会做两种汤圆,一种是将糯米粉加水混合成面团后包入馅料,即“汤团”,另一种是没有馅的,直接用和好的糯米粉团滚成较小的圆球状,通常被称为“圆子”。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祈求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身体健康,也寄托了对圆满生活的美好期望。

□记者赵一苇

摄/见习记者刘晴晓

中秋佳节,嘉定区徐行镇徐行村弄堂村民组的村民们聚在村民组长朱建兴家中做起了手工桂花圆子。

在嘉定农村地区,月饼并非中秋节的“重头戏”,这里更“流行”吃汤圆。吃汤圆的习惯在江南地区古来有之。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

中秋时节,沪郊农村地区通常会做两种汤圆,一种是将糯米粉加水混合成面团后包入馅料,即“汤团”,另一种是没有馅的,直接用和好的糯米粉团滚成较小的圆球状,通常被称为“圆子”。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祈求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身体健康,也寄托了对圆满生活的美好期望。

农村地区每家每户,一般都有一间客堂。农闲、饭后,左邻右舍常会聚集于此,喝喝茶、打打牌、聊聊天,谈谈家事、国事、天下事。地处市郊的徐行镇将这一习俗流传至今。近年来,徐行镇将这种农村特有的客堂文化发展成了拥有浓郁草根特质的农村社会管理品牌“客堂汇”,发挥村民自治力量,村民关系日益融洽。历年中秋,徐行镇徐行村的村民们会自己备齐原料,各自制作各式汤圆,与家人围坐品尝,多出来的会分给左邻右舍。今年中秋来临之际,徐行村“客堂汇”的会员村民们一同商讨后,决定做个有趣的尝试——一起做桂花小圆子。

吃过午饭,五六名村民便陆续聚集到村民小组组长家中,一边话着家常一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制作桂花圆子的队伍当中,忙前忙后,轻车熟路。为了给圆子“增色添彩”,村民们早早从自家门前的自留地里采下成熟的南瓜,从市场上买来紫薯,洗净去皮、煮熟后压烂捣碎以备上色之用。

和面是正式制作手工圆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步骤。做出来的圆子口感是否有嚼劲,品相如何,都与这道工序息息相关。村民们都是和面的一把好手。往盆里以1:1的比例倒入糯米粉和木薯粉,均匀混合,加温水徐徐按揉。水温很是讲究,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冷。若是用冷水和面,和出来的面会没有弹性。木薯粉也可以增加圆子Q弹的口感,同时还能防止圆子粘锅。和好白面团后,分别加入南瓜及紫薯泥,将两者揉捏混合均匀,为白面团“上色”。不多时,面团便和好了,一黄一紫,“卖相”可爱。

几位阿姨早已准备好了竹筛,围在四方桌前,等待“开工”。将大面团分成几个小面团,掰下一小块,在掌心揉搓成一个个小圆子。7斤面粉,很快便“搓”满了两个竹筛。

在阿姨们和面、搓圆子之际,爷叔们也没闲着。一个往灶头里添柴火烧水,一个负责煮红豆,相互配合。等水烧开,圆子“哗啦啦”下锅。几分钟后,掀开锅盖,圆子浮起,撇清浮沫,便可准备出锅。这时候的红豆已经在焖烧锅里焖了半个多小时了,香酥软烂,豆香四溢。拿来一个盆,倒入红豆、桂圆干、酒酿、枸杞等配料,加白糖调味,将煮熟的圆子捞出,与配料一起搅拌均匀。

黄色的南瓜圆子、紫色的紫薯圆子、红色的红豆,黑色的桂圆干、白色的酒酿,在盆子里翩翩起舞,五彩斑斓。带着秋天的仪式感,撒上一把桂花干,一颗颗珍珠般的圆子粘上一朵朵金色的桂花,缕缕热气,勾起了桂花的甜香,与圆子的粉香纠缠着,吃上一口,唇齿留香。

将圆子分装入瓷碗里的间隙,组长家刚好有亲戚来访,朱建兴招呼着亲戚在客堂间休息。分装完毕,大家端着小碗,或坐在长板凳上,或四散而立,分享着劳动成果,边吃边聊。打趣眼前人、聊着关于隔壁村的见闻、聊到中秋佳节为放假回家探望的小辈们准备哪些菜式……

也许,生活中的“好味道”,跟食物本身有多华丽并没有太大关系。一碗家常的手工圆子里就能尝出陪伴与相聚的滋味。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彩斑斓的小圆子,寄托了对圆满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