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元宵节的来源与节俗灯火通明的全民狂欢宴
TUhjnbcbe - 2025/1/15 16:43:00
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六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除夕。元宵节是中国十六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来历可追溯至汉朝,迄今已经延续多年。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节的形式逐渐简化,但点灯、吃元宵的活动依然必不可少。回首过去,遥望两千多年前的元宵夜,那是一场全民狂欢的灯火盛宴。

(一)元宵节的起源与发展

元宵节起源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春灯节或灯节。关于“元宵节”节名的来历,在当今民俗界主要有几种解释:传统中国把农历一月称为“正月”,正月也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也为“宵”,而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圆月夜,故称为“元宵”。也有人认为因为元宵节是道教影响下的产物汉朝开始道教盛行,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相应的,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在古代,人们往往将春节当成年起始,“物有终始”,元宵节就是春节的收尾,出了元宵才算是“出了年关”。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目前民俗学界众说纷纭,并没有确定的结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祭祀说、宗教说等。

关于祭祀说,民俗学家对于祭祀的对象意见也不一致。一部分学者所持观点是祭祀“太一”说。在西汉时,汉高祖刘邦是楚人,在楚人眼里,“太一”是宇宙的本源,天地、神明都源自他,是楚人信仰中的至高神,而元宵节就是为纪念“太一”所设。宋洪迈在《上元张灯》一文说:“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唐初《艺文类聚》中认为汉朝时候人们在每月十五十六月亮圆的时候祭祀太一。由于祭祀太一是从傍晚到天明,一定会点灯,所以元宵又叫灯节。但是一些学者质疑这一说法。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正月上旬祭祀天神要在“上辛日”,也就是新年的第一个吉日,而以甲子记日的古代,“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第一个辛日为上辛日”,也就是说纪念“太一”的日子可能是正月初一到初十的某一天,但不可能是在“正月望日”元宵节这一天。虽有史料记载,在国家有特殊事件的年份,祭祀日可以改为第二个上辛日,但这与元宵节定于元月十五仍不相洽。

元宵节祭祀“太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有人认为元宵节的设立是为了祭祀门神和蚕神。秦汉史专家王子今在《门祭与门神崇拜》中提到,殷墟商朝宫殿建筑基址下埋有牲人和牲畜。考古学家指出:“门旁及门前跪着的人等,当系房屋的保护者。”一直到今日,青海民和县土族都有“崩巴”的习俗,就是在住宅大门前埋放镇宅的神物“崩巴”,以镇避地方邪气,护佑家宅平安。据南朝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的人们多有将柳枝插在门上,以酒水肉脯豆粥来祭祀门神的活动。

在江南地区,还有正月十五祭祀蚕神的说法。因为正月十五,正是桑树萌芽之时,而桑树的生长情况直接关系到蚕业丰收与否,也关系到当时的政府是否能按时收到户绢三匹的税收,所以祭祀蚕神在古代的江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人们纷纷祭祀蚕神祈求蚕业收成顺利。《续齐谐记》载:“吴现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桑蚕百倍。”神话故事的传说进一步促进了祭祀蚕神民俗活动的流传,最终和其他民俗融在一起,成为元宵节活动的一部分。

魏晋:祭门户,祀蚕神,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一种新的说法,认为元宵节祭祀是“元日祈谷”的演化。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春夏秋冬的祭祀活动最初都应当是围绕农业生产展开的,元宵节若是起源于祭祀,也应该不例外。而春季农业祭祀活动,就是“元日祈谷”,是在“孟春元日”进行的。《礼记·月令》曰:“孟春,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那么,“孟春元日”时间的确定就是判断这一说法的关键。

就这一点,民俗学者对“孟春元日”进行了大量研究,最终达成较为一致的结论:“正月望日”即是孟春的一个“元日”,可以被称作“孟春元日”。因此,从时期角度来说,“元宵节”确有可能与“元日祈谷”这样一个农业祭祀活动有很大关联。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说,元宵节民俗活动的特征为大张灯火,而“元日祈谷”的祭祀活动正是采取火祭、燔燎的仪式。《诗经·大雅·生民》载:“载燔载烈,以兴嗣岁”,“燔燎”是上古时期祭祀活动的仪式之一,人们认为火是一种直接与神灵对话的手段,因此通过火祭将祈求丰年的美好希望传递给天神。这种祭祀在后世民间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张灯点火,实现娱神的同时愉悦百姓身心,这便是元宵节的起源。

这一观点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向柏松先生在《元宵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中就将“祈年”作为“元宵节”内涵的首要一条:“不少地方还将元宵节祈年的花灯与祭祀灯神、谷神联系起来,以表达人们对丰年的祈望”。同样,许多史料也有相关记载,如《和顺县志》载:“十五日上元节里巷立社,蒸层糕插连藁谷供神,逐门张灯三夜,以祈丰年。”,《辽州志》载:“元宵,里巷门首张灯火,村中多立社,点九曲灯。蒸层糕,插谷穗供神前,祈丰登之意。”种种记载都可看出,元宵节很大可能正是“元日祈谷”之滥觞,脱身于人们祈求农业丰收的祭祀活动。

而元宵节的宗教起源说主要有道教说和佛教说两种。道教说起源于本土,有“三元”的说法,分别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明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三元大帝”载:“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君,正月十五日诞辰。”即道教将农历正月十五是天官的诞辰,天官喜乐,所以在贺天官诞的上元节要燃灯庆贺。对于这种说法,学界认为,“天官赐福”的文化内涵与“元日祈谷”是一脉相承的。在农业社会,人们认可的“天官”就是玉皇大帝,在物质匮乏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敬天官盼赐福,盼的就是人间的五谷丰登,这与“元日祈谷”具有相同的目的和文化内涵。

而佛教说就十分令人怀疑了。《岁时广记》卷一引《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这句话被认为是元宵节起源于佛教的直接证据。宋代僧人赞宁在《大宋僧史略》中“上元节”条目中记载道,汉时佛教传入中原,佛教徒与道士比较高下,汉明帝敕令每年正月十五烧灯,以弘扬佛法。这种说法的纰漏是,佛教是外来宗教,其传入中国社会与本土宗教碰撞时,必然产生一定的矛盾,需要一定的时间证明自己优于本土宗教,才能融入社会。但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佛教是外来节日,与道教“一决高下”的时间更不可能发生在此时。同时,学界多认为《汉法本传》是“佛道论争”的伪经,并不能作为研究的有力依据。

元宵点灯供佛,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元宵节的起源虽然至今没有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元宵节是一个孕育在农耕社会中的、在多种文化影响之下融合而成的节日,具有丰富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它反映着先祖的生活愿景、人生理想,更透露着一种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团圆、祥和和喜庆的社会心理,中华民俗文化中最值得弘扬和传承的佳节之一。

(二)元宵节的民俗活动

古代元宵节是一场全员参与的节日盛宴,具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元宵节节俗以“闹”为主要特征,形式多样,气氛热烈,且在全国各地活动不尽相同。扭秧歌、舞龙狮、踩高跷、划旱船、赏花灯、品元宵、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是广为流传的元宵节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吃元宵、汤圆的习俗。元宵、汤圆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最早也称为“浮圆子”“元宝”等,以糯米粉包圆,中间可有芝麻、花生、水果等作馅,可以煮、炸等,象征着圆圆满满,也与圆月相称。

煮元宵,图片来源于网络炸元宵,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宵节闹花灯,节日期间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始于西汉,南北朝时已初成气候,兴盛于隋唐。不同朝代,由于官方的支持度不同,节期长短各异,点灯时长也有所不同。汉代元宵节期仅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到明代过节习俗更是超长,一般自正月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送十五的夜里才落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自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隋书·柳或传》里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唐诗中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足见元宵点灯赏灯气氛浓厚。此外,在乡间还有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灯的习俗,引义为送“丁”,寄予了人们对子孙昌盛的希望。

元宵节灯,图片来源于网络古代元宵点灯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宋朝起,元宵节又增加猜灯谜的活动,我们熟悉的宋代名人王安石、苏轼等都是制谜语的能手。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猜谜活动增加了赏灯的趣味性,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

此外,元宵节还是古代版的“情人节”。在古代,女子地位不高,很难自由出门游玩。但在元宵节期间,人人外出赏灯已是传统,女子也不例外。在赏灯、猜谜、观看节目时,年轻男女们在满街灯火中有了许多邂逅的机会,也上演了诸多爱情故事。比如,著名诗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就记录了某位姑娘暗恋的微妙心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辛弃疾也在《青玉案》里也记录了自己元宵节遇到心仪女子的历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灯火相映下,人们以赏灯、逛花市的名义相遇,传出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元宵相约,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元宵节的保护思考

在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多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起来,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造成的巨大冲击。在此全球语境下,我们要更加注重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继承优秀的民俗活动,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保存我们的文化血脉。

了解更多关于元宵节渊源和民俗文化,欢迎阅读推荐图书,一起涨知识吧。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艾君.正月十五月儿圆赏灯狂欢“闹元宵”——元宵节民间习俗文化综述[J].工会博览,(05):40-43.

[2]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0(04):96-.

[3]凡文.元宵节习俗来历[J].百科知识,(05):50-53.

[4]青语.古代嘉年华——元宵节[J].课堂内外(科学Fans),(Z1):20-24.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节的来源与节俗灯火通明的全民狂欢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