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二位,胃粘膜细胞在发展成为癌细胞前,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潜伏,经过细胞病变,在演变成胃癌之前,若能够在演变阶段得到识别和控制,那么将会使病情得到缓解。
胃癌前会发生历胃炎和一些慢性胃前期疾病,或者胃癌前病理突变,众多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几乎不会直接正面从肠胃粘膜恶化开始,而是需要经历一系列胃癌前突变。
★胃癌前期病变有哪些?
●异形增生
异形增生也被称之为不典型增生,是一种可逆的病变细胞增生,大多数细胞是无法发展成为病变细胞的,但不排除少数异性突变的细胞有可能会诱发胃癌。当上皮胃细胞增生发生变化时,细胞开始分化成成熟的原癌细胞,原癌细胞会让腺体结构紊乱、肠胃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肠胃细胞发展成为异形增生。
异型增生分为轻、中、重这三个等级,轻度患者应变可以逆转,中度患者中约有10%会发展成为重度,约有30%的患者会在3-5个月后发展为胃癌,在中度患者的早期胃癌标本中癌变细胞发现率为40%。
●肠化生
肠化生分为小肠型和大肠型,前者具有分化功能,无需粘粘蛋白,而后者属于不完全型的分化功能,需要分泌硫酸化粘蛋白来进行分化。而大肠型肠化生可以分为2个亚型,即a型肠化生细胞分泌成非非硫酸化粘蛋白;b型分泌成硫酸化粘蛋白。有一项对人的胃炎研究报告显示,大肠型更容易发生异型增生,因此需要更注意其突变的致癌细胞病变。
★胃炎发展到胃癌的两个阶段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第一阶段的发生的浅表性胃炎是由于肠胃粘膜中的组织细胞发生了浸润,而导致组织水肿,通常会引起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是一种较为多见的胃炎疾病,与胃粘膜受损无关。因此无需过度担心。
人体每天都需要大量进食各类食物,这就增加了患上幽门螺杆菌(HP)的风险,而HP会导致胃部发生慢性感染,当持续感染时,胃部功能逐渐老化下降,就演变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这个阶段的胃炎与年龄、体质、器官调节能力、免疫力、抵抗力有一定关系,用胃镜检查可以看到胃粘膜粘粘萎缩。需要进行干涉治疗。
●肠化生-胃癌
当胃炎反复发作,胃粘膜得不到修复就会持续受到损伤,正常情况下,胃细胞的生化之存在于胃肠道内,如果转移到了肠道外侧,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肠化生”,也是胃癌的早期阶段。难以逆转,同时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辅助延缓病情。胃癌阶段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肠胃功能已经完全受损,肿瘤细胞会不断扩散,难以治疗。
★在第一阶段改善胃环境,便可逆转癌前疾病
●联合用药
对于第一阶段的胃炎发生,首先要解决掉HP,改善胃部环境,因此需要用到抗HP治疗联合用药法:
◆PPI(抑制胃酸药物治疗)
奥美拉唑20mg、兰索拉唑30mg、潘托拉唑40mg、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0.5g、甲硝唑0.4g。
◆CBS(适用于治疗肠胃肠溃疡)
得乐胶囊mg或者德诺片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或甲硝唑0.4g。
◆PPI+CBS四联用药
该方法适用于初次根除HP失败的患者,疗程为一周。一周后的根除率在85%以上。在停药4周后重新检测时可以采用碳14呼气检测,如果HP数量还是很多,那么说明体内已经产生抗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对应解决方法就是加强药量,但是使用的是二线药,较为常用的有痢特灵、左旋氧氟沙星、四环素,在治疗6-8周后重新检测几乎可以根除HP,改善肠胃环境。但是平时需要检测肝脏功能,不然容易破坏肠胃粘,促使上皮溶解,破坏肠胃保护屏障,加重炎症。
●中药
中医的辩证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肠胃环境,中医讲究脾胃是生湿之源,肠胃如果长期处在潮湿环境下就会引发炎症的发生,因此需要通过调理脾胃来达到逆转根治早期胃炎的目的。
◆健脾补气
胃癌、胃炎的引发说明脾虚虚弱,临床症状为食欲下降、四肢无力、食之无味、吃进去的食物不能运化成营养输送到全身,因此要采用黄芪、党参、丹参、白术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修复受损胃细胞。
◆补气养血
胃部受损,食欲下降,体内无法生成新气血,就无法提高胃动力和自身抵抗力,因此采用熟地黄、白芍药、阿胶、大枣、枸杞等药材补气养阴。配伍仙鹤草、乌贼骨、茯苓、山药能够理气降逆,抑制癌变细胞。
通常改善胃部环境最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西医将其细菌杀死,中医防止后期复发,两者结合能够有效保护肠胃粘膜,并且改善肠胃微生物生态平衡,增强肠胃细胞的修复功能,以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药物治疗外,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