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胖丁想跟大家介绍一种客家美食,没错,就是艾糍,这是我小时候记忆中最喜欢吃的传统小吃。
艾糍是传统的小吃,一般在清明节食用。每到春季,客家人会采下鲜嫩的艾叶,回家后和将其和蒸熟后的粳米或糯米拌在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而用于制作艾糍的艾草,它药用价值很高,甚至有艾草胜人参的说法。
中医以艾叶入药性味苦、辛、温,则温经、暖胃。因它可削冰令圆,可以灸“百病”。生肌肉,避风寒,止伤血,医疮疗癣。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消炎的作用。煎、捣汁服有止吐血、下痢、崩血带下的功效。而用艾草做成的艾糍,不仅是用来食用,还是实用的。
艾糍清香独特、苦中带甜,总是能得到人们的青睐。每年清明节那段时间,奶奶总会在家制作艾糍,然后送给三姑六婆。家里的艾糍有甜的和咸的两种之分,甜的馅是黑芝麻、花生、白糖等,咸的则是碾碎的豆粉和虾米。其中甜馅的艾糍真的是我的最爱了,肚子饿的时候就吃,早上起床后热一下当早餐吃,美滋滋~
接下来,胖丁就教大家具体做法吧。
艾糍的制作:
第一步:摘艾叶
1、春季清明时节左右,郊外的田间、房前、屋后会长出野生的艾叶,清香扑鼻,色泽喜人,摘下嫩叶部分,越多越香。
摘洗柚子叶/芭蕉叶:农家果园里摘之,柚子叶一小片一小片的摘下,芭蕉叶摘几大片后均剪成巴掌大小的一小片洗净(再放些油入热水中煮煮更好)待用。
理艾叶:
将嫩艾叶们拿石灰和水泡清两三天以去污,然后洗净捞起尽量剁碎;一种快速的做法是将刚采回来的艾叶挑选整理一次,留下嫩叶嫩茎,用清水洗几次就可以放进锅里煮(一般是三次就可以了,注意洗的时候手不要太用力扭出艾汁,不然做出的艾糍艾的味道不好)。
2、水烧开后,放入艾叶煮大约十五分钟,水中可加点食用碱,一是为了保持艾叶的翠绿色,二是容易煮烂。煮好的艾叶用冷水漂洗,去掉苦涩味,捣烂便可。
3、把煮好的艾叶和糯米放在盆中,加入适量花生油及少量盐,然后不停地揉搓面团,让艾叶和糯米粉充分地糅合在一起,直到面团子柔软均匀。
4、准备馅料:炒花生米,研碎,加入炒香的芝麻和白糖。
包艾糍:
将馅包入和入艾叶糊的面团中,就象包汤圆一样,但最后压扁并给每个艾糍附上一小片柚子叶/芭蕉叶,环状码放入蒸笼里;有些艾糍是包出来是长条形的,像饺子,应该是不同地区不同做法。
煮艾糍:
另一种做法是用水煮,直接投入滚水中,煮到用筷子插下去没有硬心,柔软为止,但是这种简单做法的香气没有用蒸的香,外表不粘。
蒸艾糍:
将蒸笼放入锅里,通常蒸15~20分钟,若蒸过长时间艾糍表面会像冒泡泡似的。(刚蒸好的艾糍绿绿的、软软的,咬一口下去满口都是艾草的青草还有那花生芝麻糖的香甜,真的是香到了心底也甜到了心底~)
炸艾糍:
还有一种煮法是:油炸。像其他的粳米或糯米糍一样可以用油炸的方法。
而且现在的广东酒楼早茶档有的也有这道小吃,也多是用煎熟的方法弄,包的是芝麻花生馅。艾草味越香的艾糍味道越好吃~
食用贴士:
清明前后天气阴雨湿冷,寒温交替,艾叶有醒脾理气,驱寒除湿的作用。不过湿热体质的人或糖尿病患者则不宜多吃,要记住哦,煮熟的艾糍由之前浅绿色的小团子变成墨绿色,软糯甜香,口感略微粘牙,淡淡的艾草清香变得浓郁,吃起来满口清香,还带着一种特有的甘味。
那今天胖丁就介绍到这里啦,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啦!其实艾糍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深深的客家情怀。同时它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家乡的味道,还有的就是奶奶妈妈的味道,它并不需要多么华丽的外表,也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但是它就是有一种魔力,让人看到都会不经意想起家乡~(远离家乡的孩子很是想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