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
汁反流Bile
efluxgastritis
胆汁反流主要是由于幽门括约肌环的松弛,从而导十二指肠内的胆汁通过幽门反流入胃部,刺激胃部的黏膜和胃壁的细胞,引起其充血水肿而产生的相关症状。胆汁反流的症状主要有反酸、嗳气、上腹部饱胀、腹痛,以及恶心、呕吐,部分有胆汁样呕吐和口苦的症状。
哪些因素可以导致胆汁反流
1.胃肠动力障碍
正常生理状态下,胃肠移行复合运动是从胃和十二指肠近端向小肠末端移行的运动,主要作用就是在进餐间隙清除消化道中的食物残渣,可谓是胃肠道的“清道夫”。可是在其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后,那么发生胆汁反流的风险就会增加,而且反流物被清除的可能性会降低,因此也增加了胆汁与胃粘膜的作用时间,加重胃粘膜的损伤。
2.胆囊切除术后或胆囊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胆囊是人体储存、浓缩胆汁的重要器官。当患者出现胆囊功能障碍或切除胆囊后,胆囊储存及排泄胆汁的功能丧失,胆道内胆汁淤积,压力随之升高;另外在胆囊切除术后,血液中胆囊管收缩素较前会明显增高,可引起Oddi(奥迪)括约肌松弛以及胃排空延迟。
在以上两方面的作用下,胆汁无规律地排入十二指肠,胆汁在十二指肠内淤积,反流入胃内的胆汁被排空的时间随之延长。
3.幽门手术
正常生理状态下,胃窦幽门区可通过强有力的蠕动迅速将通过幽门的食物残渣清除,同时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进入胃内。但是手术后(毕Ⅰ、毕Ⅱ或幽门切除术/幽门重建术后),幽门就失去了抗反流的功能,胆汁便可以顺利地反流入胃内。胆汁反流性食管炎在不同的手术方式下的发生率也是不同的,在毕Ⅱ式术后发生率较高。
4.胆道括约肌术后
正常生理状态下,胆道内的胆汁会首先储存在胆囊内,接收到消化食物的信号时,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促使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内帮助消化食物。但是胆道括约肌切除之后,胆道就失去了管控胆汁外流的“阀门”,胆汁便会毫无压力地从胆道流至十二指肠肠腔,之后就会出现胆汁在肠道内的淤积,发生反流的几率就相对增加。
5.精神心理因素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中,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比例在明显升高,这说明精神、心理因素或许与该病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从生理角度来说,次因素可通过脑-肠轴反馈,调控胃肠相关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引起胃肠功能失调、胆汁反流入胃,导致胃粘膜的损伤。
发生胆汁反流后如何治疗
胆汁反流和消化道很多疾病发生进展密切相关,对于出现有反酸、嗳气、上腹部饱胀、腹痛,以及恶心、呕吐的等相关症状或(和)胃镜检查发现慢性炎症的表现,如颜色不均匀、充血质脆的,需要进行药物干预治疗。
1.祛除诱因:包括戒烟酒、避免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不服或慎服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
2.药物治疗
(1)胃动力药物:能增加胃肠道蠕动,抑制胆汁反流入胃,促进反流物排空。常用的有:多潘立酮(吗叮啉)、莫沙必利(新络纳)等。
(2)胃黏膜保护剂种类较多,主要作用包括能与胃黏膜的黏蛋白结合形成保护膜,以减轻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加强消化道黏膜屏障的作用,有利于胃黏膜的再生,促使胃黏膜分泌黏液,从而保护胃黏膜,促进炎症愈合作用。
(3)结合胆盐类药物:①达喜(铝碳酸镁),通过与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结合,继而减轻胆盐对胃黏膜的损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明显,为临床上主要用药;②阴离子交换树脂(考来烯胺),口服后释放出氯离子,与胆酸结合,形成不可溶、不吸收的复合物,加速胆盐及粪便排出,减少胃黏膜损害。
(4)抑制胃酸药:胃酸和胆汁有叠加的作用,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强,抑酸药对胆汁反流同样有效。①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抑酸作用优于H2受体阻断剂。②H2受体阻断剂(H2RA):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5)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存,在常规应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胃动力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考虑根除幽门螺杆菌。
3.饮食调养:饮食要清淡,不吃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多,加重反流和病情。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饮酽茶、烈酒、浓咖啡和进食辛辣、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
以上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